鄧飛 Lawrence
熱門:

從校訓品味儒學文化

教育大學最近出版新書,研究全港近千所中小學的校訓,發現逾半均體現儒家思想,即使是有宗教背景學校,校訓內涵或表述形式均受中華文化影響。雖未正式統計,但研究指不論哪類學校,「仁」、「愛」、「勤」等字在校訓中出現的頻率明顯較高。

 校訓反映一所學校辦學傳統和精神風貌,也體現該校處事明理、陶冶情操、崇尚教學等人文精神。《說文解字》中,解「訓」為「說教」,引申而來的有「教誨」、「教導」的意思,都是針對學生品行。因此,校訓就是學校在育人方面,在人品的塑造方面,如梁啟超所言在「養成國民之人格」方面的最高要求。

 本港中小學校訓多半體現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重視教育的傳統也為當代辦學的思想宗旨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這點從校訓中「仁」、「愛」、「勤」等字出現頻率較高就能看出。在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本質是「愛人」,給他人以愛護和關懷,珍惜生命,而仁愛不僅是施予家族內部,也應該適用於一切人,「仁」與「愛」密不可分。「勤」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貫徹始終的道德倡導。《尚书·周官》中寫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荀子《天論》中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表達了對勤勞和節約的认同。而韓愈的「業精於勤荒於嬉」更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學業需要勤奮才能精通的期望。

 校訓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蘊,要求學校「以人為本」,以「德」為教育核心,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強調道德義務和人倫關係,以及內心修養與精神生活的充實,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2020年11月30日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