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DSE優化成IDSE

開學了﹐最近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度都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到底學校教職員和學生能否達到恢復全日上課的疫苗注射要求七成或以上注射率﹔二是隨著跨境學童難以回到香港上學﹐以及據說數以萬計的學生選擇退學去移民或者留學﹐這就加劇了本來已經陸續浮現的因出生率下降而產生的生源不足問題﹐最終很有可能導致縮班殺校潮的重現。

 有關生源減少的議題﹐雖然全面而可靠的統計數據並不多﹐更多的只是各種推測數據和新聞個案報導﹐但筆者還是相信傾向媒體的報導﹐畢竟身在教育界﹐身邊或者行內接觸或者聽到的退學例子相當多。但問題是﹐如何舒緩乃至解決這個生源減少的問題呢﹖許多評論者很直觀地想到﹐那麼採取小班教學啦﹑凍結班級結構之類。
 
我不是說這些措施無用﹐而是說這些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解決根本問題。什麼是根本問題呢﹖除了因為本地出生率持續下降而導致生源不足之外﹐還有一個往往被漠視了的問題﹐就是家長們對香港教育失去了信心﹗不論是移民﹑留學﹐還是撤退回內地上學﹐歸根到底就是用腳對香港教育投下不信任票﹐直接跳船離去。另外﹐就算沒有離開的學生和家長﹐其實看看近年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開辦的趨勢便知﹐放棄修讀本地DSE課程﹐改為修讀國際課程的人也是越來越多﹐這一樣也是用腳對本地DSE課程投下放棄一票。所謂疫情﹐所謂這兩年的社會政治事件對教育的衝擊﹐只不過加深了家長對本地DSE課程的背棄而已。

 因此﹐筆者強烈認為﹐根本解決之道﹐還是必須從改善本地DSE課程﹑全面提升教育品牌來進行﹐從而不僅讓香港家長重拾信心﹐更開拓香港之外的生源﹐這樣既從根本上解決生源問題﹐更能發揮香港特區一國兩制的國際化特色和作用。既然英聯邦可以有IGCE課程和考試﹐這個I就是指英國本土GCE課程的國際化﹐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有IDSE﹐香港DSE課程的國際化版本﹖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香港DSE課程就一定不如人。且莫說香港本地課程的制定﹐是由大學專家﹑中小學資深老師和教育局人員共同負責﹐這是集體智慧而不是個人一言堂決定﹐更何況從香港出去留學的學生在英聯邦考試的成績﹐往往比英國或者海外考生要好得多。這至少證明香港本地課程能夠很好地為同學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當然﹐任何課程都有繼續改革和加以優化的空間﹐但改革和優化不僅不應削弱了教育品牌效應﹐更應該促進本地課程品牌的國際化推廣。

 遠的先別說﹐先說近處﹕哪裡是東南亞華人的留學之地﹖一是新加坡﹐二是台灣。請問香港有沒有想過﹐成為東南亞華人新的留學之地﹖大灣區乃至整個內地的生源﹐就更加不用說了。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