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從數碼足迹探究青少年自殺成因

香港近年的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明報》早前報道,今年上半年已有17名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身亡,數字令人震驚。有學者指出,香港缺乏對自殺成因的系統研究,難以制定有效對策。現行支援系統雖「不俗」,卻多側重於「補安全網」,僅能防止「災難」發生,而非從根源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况下,我們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尤其當今青少年與生俱來屬於「數碼網絡原住民」的一代,因此有必要從「數碼足印」尋找線索,...

corner

「借殼辦學」並非孤例 制度補漏才是根治之道!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8月21日,內地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設立,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珍視,更是對培養港澳青少年家國情懷的重要實踐。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儀式後明確指出,該基地的設立是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發展,對於長遠加深港澳青少年認識國家、提升愛國精神具有重大意義。歷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在抗戰勝

corner

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香港特區舉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主題論壇,行政長官李家超與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望那段烽火歲月。這場跨越八十年的紀念,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在香港國民教育與國際話語權構建層面承載着深刻意義——它以歷史為紐帶,築牢市民國家認同,向世界展現中國抗戰的全民族圖景

corner

矯正「借殼辦學」亂象 維護本港教育聲譽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近日,「借殼辦學」的新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件的核心,是內地培訓機構「摘星DSE」與香港本地私校崇正中學達成所謂「合辦」協議,以提供本港學籍為誘餌,向內地家長收取每年高達19萬元的費用。這一金額竟是教育局核准標準的五倍之多。與此同時,有不良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社交媒體,鼓吹受養子女無須來港居住和上學,即可以自修生身份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並以本地學生

corner

香港教育國際化:DSE的未來與挑戰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政府早前收緊「高才通」子女申請本地資助學位的居留條件,意在遏止所謂的「考試移民」。然而政策未落地,便連番爆出內地機構與本港學校違規「合辦」DSE(中學文憑試)課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有評論認為,應該將DSE進一步國際化,促進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事實上,早在2018年,筆者便提出香港教育必須國際化,以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這一構

corner

借鑑內地新策 完善本港職業教育規劃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雙重驅動下,人才已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另外,《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職業教育擔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corner

教師社工齊心協力 培養健康正向下一代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早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和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合辦「香港學校社工協作卓越計劃」,並舉行頒獎禮以表揚學校社工的努力,感謝他們為學生及社會的付出。這是首次以學校為單位的社工評選計劃。 筆者曾經是前線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在學生問題愈趨複雜的今天,學校社工的付出,很多時候都是不為人知的,但從學生的進步中獲得的滿足感,是學校社工堅持的巨大動力,他們

corner

規範資助邊界 築牢香港教育公平基石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香港特區政府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及資助申請資格的新措施,不僅是對公共資源分配機制的優化,更是對教育公平理念的踐行。這項政策以清晰的規則劃定資助邊界,既回應了社會對「考試移民」的憂慮,也為香港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正面意義體現在多個維度。 一、遏制投機行為,守護教育機會的公平底線。教育公平的核心,在於確保每個個體都能在同等

corner

以規範促公平,以改革育未來:香港資助學額修訂的教育深意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當香港科學館的航天展覽以「大國重器」激發青年探索熱情時,另一項關乎教育公平的政策調整同樣意義深遠——特區政府公布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申請資格,為受養子女設立兩年居港要求,並明確部分簽證持有人不再具備資助資格。這項看似行政性的調整,實則是對教育資源分配機制的優化,對香港教育生態的健康發展、青年群體的公平成長乃至國際教育中心地位的鞏固,都將產生長

corner

國產遊戲正擦亮文化招牌 本港應如何追趕?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文者,貫道之器也」,自古以來,文化便是國家精神的傳承與展現。今天,這種承載不再局限於紙墨書簡,甚至能跨越虛擬與現實,透過數碼內容走進全球玩家心中。近期國產遊戲《明末:淵虛之羽》(下稱《明末》)橫空出世,隨即登上Steam熱銷榜,並在國際間引發熱烈討論,成為繼《黑神話:悟空》之後又一次中華文化自信與技術實力的交匯體現。 《明末》再一次證

corner

搶人才要有Plan B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近年美國政府對華打壓措施愈演愈烈,從徵收關稅到限制科技輸出,再到針對華裔科研人員的各類政策,令許多美國華人科學家感寒風凜冽、萌生去意,甚至掀起「出美國潮」。歐洲多國趁機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招攬流失的人才。加拿大動用3000萬加元搶奪頂尖科學家,英國推出5000萬英鎊「搬遷計劃」吸引科研團隊,歐盟也撥出5億歐元全力競逐人才。這些舉措,均顯示這是一場全球的人

corner

【教聯筆陣】提升公帑使用效益 建設「留學香港」品牌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筆者認為應達至兩個目標。首先是發揮香港高等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優勢,透過招收海外學生,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人力資源質素;同時亦輸出香港的教育標準,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和教育文化的話語權,從而達至民心相通的效果。其次,「留學香港」須惠及本地經濟民生。   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出現兩個誤區:一

corner

構建國際教育樞紐的操作細節問題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由「留學香港」邁向「留學經濟」,一般人的最大誤區,是以為替院校或中小學增加收入。非也!發展「留學經濟」的意思,是透過吸引外地學生來港就讀,從而促進住房、飲食和零售等領域發展,惠及本地經濟;同時增加青年來港,有助優化人口結構,並通過本港教育體系培養學生,輸出「香港標準」,以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然而,若要成功將香港構建為真正的國際教育樞紐,需解決若干微觀

corner

教育界推智慧校園:環境、社會、管治數字化轉型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香港公匙基建論壇督導委員會榮譽顧問 鄧飛   時代不同,無論金融、科技甚至教育界等專業領域,現在都跟以前截然不同了。隨著世界對社會責任的「環境、社會、管治」(英文簡稱為ESG)越來越注重,企業及機構均日益重視ESG的發展。筆者服務教育界多年,亦相當認同業界該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ESG有助評估企業的整體可持續責任和在道德方面的表現,對機構的聲譽潛在

corner

Band 1學校比以前容易入﹖

   近日﹐隨著所謂的移民潮和跨境學童不再返港就讀﹐香港中小學生源不足的問題﹐再次浮現。甚至嚴格來講﹐由於出生率下降﹐其實過去幾年以來﹐香港整體適齡學童的人數一直持續下降﹐繼而出現一個以前很少見到的現象﹕就是所謂Band 1 名校忽然變得比以前更容易入讀﹐因為在感覺上﹐名校學生的家庭背景相對優越﹐而這類家庭移民更為容易﹐所以似乎名校學生選擇退學移民的﹐比非名校來得更多。這只是

corner

DSE優化成IDSE

   開學了﹐最近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度都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到底學校教職員和學生能否達到恢復全日上課的疫苗注射要求七成或以上注射率﹔二是隨著跨境學童難以回到香港上學﹐以及據說數以萬計的學生選擇退學去移民或者留學﹐這就加劇了本來已經陸續浮現的因出生率下降而產生的生源不足問題﹐最終很有可能導致縮班殺校潮的重現。     有關生源減少的議題﹐雖然全面而可靠

corner

學校都有時限﹖

   近日新聞報導﹐有位於北區﹑元朗區和觀塘區的小學﹐將在大後年即是2023-24年結束﹐這些學校被稱為「有時限小學」﹐甚至被成為「短命小學」。這是什麼意思呢﹖同所謂的「殺校」﹐又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來說﹐「有時限小學」就是指學校營運的時間是有限制的﹐不是無限期的﹐例如九年營運期限。這完全不同「殺校」﹐「殺校」多數是因為學校收生不足﹐即不

corner

AI大潮下的職專教育:都大的創新與實踐

 隨着人工智能主導的創科時代來臨,發展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不僅成為全球趨勢,還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作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開辦了一系列結合理論和實踐的職專教育課程。筆者作為立法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小組委員會」主席,剛剛與幾位議員在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陪同下參訪都大,並在以下四方面留下深刻印象。   

corner

提升教育產業靈活性 增強人才政策吸引力

據「深圳發布」消息,在全國已公布2024年末常住人口的城市中,深圳以常住人口新增19.94萬的數據,高居全國首位,當中15-59歲人口佔比高達79.53%,平均年齡為32.5歲;在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中,深圳亦排名第一。這些數據不但顯示深圳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亦反映出深圳在搶人才和留人才方面的出色表現,對香港有一定啟示作用。   特區政府早於2009年提出開放基礎教育對外產業化,以

corner

飛常觀點/新醫學院要敢於尋求突破 與公營醫療體系深度融合

  近日,三間本地資助大學陸續遞交建議書,申辦第三間醫學院。目前,各方準備充足,互有優勢,相信可以確保優中選優,筆者期望新醫學院營運者能夠勇於突破,與公營醫療體系深度融合,從而為香港未來培育更多醫生。   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支持成立第三間醫學院後,多間大學即時表明有意申辦,反應熱烈。目前,理大、浸大、浸大已提交方案,而且各有所長。舉例來說,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的辦學經驗,培養超過5.2萬名

corner

【飛常諫議】科技創新靠人才 人才培養靠教育

  今年兩會,「人工智能」與「教育」成為關注焦點。在會前調查中,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了一項題為「新的一年,你期待年輕人在哪些領域大展拳腳」的調查,共有2,009人參與。結果顯示,53.4%的受訪者期待小學至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突顯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的重要性。這一趨勢表明,社會對於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體系融合的期待正不斷提高,也反映了這兩大議題在未來國家發展中的關鍵地位。&n

corner

飛常觀點/財案重視北都大學城 為教育產業化開新篇

近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雖然教育部分的資源投入並未令人眼前一亮,但在策略布局上卻顯示了清晰的方向——以「北部都會區」為支點,開啟香港教育產業化的新篇章。筆者認為,這份預算案在教育投資的取態上,既體現了「量入為出」,亦釋放出突破傳統框架的革新信號,其中「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規劃,更可視為香港教育與經濟深度協同的關鍵落子。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地帶,其地理位置鄰近大灣區核心城市,

corner

從「產學研」到教育規劃:定位不清的隱憂

近年來,香港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中小學積極推動STEM教育,為未來儲備人才。科研方面,香港的表現同樣獲得國際認可。根據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公布的2024年全球頂尖學者排名,在26個學術分項領域中,香港各大院校共有14名學者位列全國第一,充分體現了香港科研的國際競爭力。   然而,在「產學研」結合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香港尚有提升空間。例如,高等院校的科研成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