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導,有學校(似乎主要是小學)校長反映:本來因移民而暴力辦理了退學的學生,家長忽然向學校申請重新入讀學校,或者至少詢問可否留下學位。雖然並無這方面情況的統計數據,但媒體已經形容為「移民潮回流」。這的確令人詫異,畢竟這一波所謂的「移民潮」,講白了,都是從2019年黑暴事件之後出現,甚至很多所謂的移民決定都是在2020年之後才做出的。媒體那種渲染煽情的移民在機場揮淚送別的報導,也是多集中在今年。換言之,這一波「移民潮」持續的時間,頂多只有兩年,甚至可以講只有一年左右。一兩年之內就出現回流潮,這又當如何解讀呢?
移民無論出現什麼原因,都是個人和家庭的選擇,外人無可評論。所謂人各有志,毛主席所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過,始終移民留學事關重大,不能因一時情緒衝動,就做出不利於自己子女的學業前景安排。其實學童小朋友亦有各種情緒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因為環境大轉變,而產生的不適應,甚至抑鬱問題,歷年不同NGO機構都有相關調查說明這個問題。其中轉校就是可能誘發學童情緒問題、適應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何況這種轉學是移民式轉學,不止學校改變了,而是整個社會環境生活環境都改變了。成年人或許容易適應,但小朋友就未必了,尤其是要同習慣了的校園朋友仔作連根拔起式的分離與改變,然後投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中。
何況,到底父母對所移民的國家的教育有幾多了解?還是只是想當然認為外國教育一定比香港教育優勝?切莫說每一屆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香港學生的表現一直優於現在那些所謂的熱點移民國家,就算講教育服務,疫情兩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仍然能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完成DSE考試,反觀英國,連續兩年不得不取消GCE和AL考試,從而引起家長和學校巨大的不滿、海量的投訴。另外,所謂好的學校,一般都是集中在所謂「public school」這種名為「公學」實為私立學校之中,但要進入這類貴族化的學校,談何容易,社會階級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至於真正的公營學校,當然有教育質素和成績較高的,但同時也有專門為少數族裔而設的學校。當移民之後,你估孩子會分配去前者,還是後者機會更高?我當然不會質疑英國少數族裔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質素,問題是你的子女是否足以適應這麼大的校園環境轉變?問題是你覺得有沒有必要令你的子女要做這麼大的學習環境適應?
所以,各位父母,為了子女,請三思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