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看大台節目「星夢傳奇」﹐忽然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參加音樂比賽的九五後﹑零零後年輕選手﹐對九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流行曲和「天王級」明星﹐完全毫無感覺﹐更加不要講八十年代的歌和「校長級」明星。
這讓我有種感覺﹐所謂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雖然已經流行了四十多年﹐但其實不同世代之間﹐存在好大的隔膜﹐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千年頭﹑2010年代之後﹐至少有四個世代的人﹐各有自己喜歡的世代的流行音樂與文化﹐其實彼此之間﹐可能談不上有什麼「文化傳承」可言﹗
如果「文化傳承」是這麼薄弱﹐那麼到底所謂的「香港本地社會文化」﹐其實是否真的有一個可以傳承不同世代的共同文化內涵存在呢﹖年輕一代眼中的香港﹐同中年﹑老年人相比﹐可能大為不同。
再推而廣之﹐如果連本地社會文化都談不上有傳承﹐那麼放到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承呢﹖這種傳承工作的難度豈不是更大﹖可能有觀眾反駁﹐流行文化不等於就是淺薄的﹐能夠經歷時間的沉澱﹐仍然被人們所記憶和熱愛的﹐自然有其文化內涵和魅力。
因此﹐當我們說要傳承傳統文化和培養身份認同之時﹐不是僅僅從數量上增加中史﹑中文等學習內容﹐就可以了。我們要考慮當今世代的科技變化和潮流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如何去設計和傳播能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又具有魅力與內涵的中華文化。
(原文節錄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