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學校都有時限﹖

近日新聞報導﹐有位於北區﹑元朗區和觀塘區的小學﹐將在大後年即是2023-24年結束﹐這些學校被稱為「有時限小學」﹐甚至被成為「短命小學」。這是什麼意思呢﹖同所謂的「殺校」﹐又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來說﹐「有時限小學」就是指學校營運的時間是有限制的﹐不是無限期的﹐例如九年營運期限。這完全不同「殺校」﹐「殺校」多數是因為學校收生不足﹐即不能滿足教育局開班的最低收生要求﹐教育局從而決定收回辦學權或者校舍﹐學校就需要結束營運了。這些最低收生要求的人數﹐並不是一成不變﹐政府可能根據人口變化而有所調適的。換言之﹐殺校是迫於無奈。但有時限小學就不同了﹐教育局提出邀請有興趣辦學的辦學團體承辦之時﹐已經明確列明這間學校是有營運時限﹐而且清楚講明哪一學年到哪一學年。在辦學團體向教育局申請辦學和簽署辦學服務合約之際﹐已經知道這個時限的。

 為什麼有這種學校出現﹖一切源自政府對適齡學童人口預測的不可掌控。2001年就是一個慘痛例子﹐當年政府統計處預測每年將有一萬六千多個新來港學童﹐但實際來的每年只有五千多個﹐加上本地出生率下降﹐故此根據這個錯誤人口預測而興建出過多的學校﹐最後在2004年開始出現小學殺校潮﹐2010年出現中學殺校潮。但令政府進一步失預算的是﹐2012年龍年效應和短暫出現的單非雙非學童的出現﹐令學童人口會在2013-14年開始上升﹐但也只能是短暫幾年上升﹐2017-18年小一人口上升至高峰﹐然後又開始回落。這種過山車式的人口驟升驟降﹐令到政府很難準確預測學童人口變化﹐從而很難預測要增建多少學校。

面對這幾年短暫學童人口上升﹐可以解決的辦法只有三種﹕原區學校收多些﹐跨區分配學位﹐以及興建這類有時限學校﹐而且是在頭兩種辦法都解決不了之後﹐才考慮第三種辦法﹐即有時限學校。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港六百間小學之中﹐大約有四間是屬於這類學校。無論這幾間學校辦成怎麼樣﹐最終都要夠鐘關門。現在尷尬的情況出現了﹐坊間傳聞﹐似乎幾間有時限小學都辦得不錯﹐受到家長歡迎﹐這在收生人數方面可以反映出來。似乎家長明知是有時限學校﹐一樣帶小朋友去報讀。

依照合約精神﹐這些學校的確夠鐘就要結束﹐無可厚非﹔但眼見學校辦得受到家長和社區的認同﹑肯定﹐如果簡單粗暴地予以結業﹐等於無視辦學成績﹐白白浪費他們累積出來的成功辦學和教育經驗﹐讓好的教育經驗付諸流水﹐實在非常可惜。更令人費解的是﹐其中在大埔區那間有時限小學的附近﹐政府正計劃興建一間更大的全新校舍。我不知道那間有時限小學的辦學團體有沒有向政府申請這個新校舍﹐按照媒體報導﹐似乎申請並不成功。這就更令人覺得費解﹐政府似乎寧願從頭來過﹐讓新的辦學團體在新的校舍開辦一間新的學校﹐也不願意讓這間受到歡迎的有時限學校遷入新的校舍﹐去延續教育事業和教育經驗﹐寧願讓其因到期結業而白白浪費。

須知道興建校舍這類硬件容易﹐肯付錢就可以了﹐但積累成功辦學經驗這些軟實力就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是否可以成立檢討小組﹐重新研究一個既不違反合約精神﹐又能延續優質辦學經驗的兩全之策呢﹖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