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Band 1學校比以前容易入﹖

近日﹐隨著所謂的移民潮和跨境學童不再返港就讀﹐香港中小學生源不足的問題﹐再次浮現。甚至嚴格來講﹐由於出生率下降﹐其實過去幾年以來﹐香港整體適齡學童的人數一直持續下降﹐繼而出現一個以前很少見到的現象﹕就是所謂Band 1 名校忽然變得比以前更容易入讀﹐因為在感覺上﹐名校學生的家庭背景相對優越﹐而這類家庭移民更為容易﹐所以似乎名校學生選擇退學移民的﹐比非名校來得更多。這只是一個坊間傳的說法﹐並無可靠統計數字﹐但雖不中﹐亦不遠矣。既然如此﹐這就產生連鎖反應﹐原本在非名校就讀的學生及其家長﹐就趁著這個機會﹐大規模報名名校插班﹐希望轉校去名校。這又反過來造成非名校的Band 2和Band 3學校面臨學生流失﹑縮班殺校的壓力。

站在教育界業界的角度來說﹐這種移民潮變轉校潮的乾坤大挪移﹐當然令人頭痛不已。不過﹐站在家長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想幫子女轉校的來說﹐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的。不過﹐這裡給家長若干小小的建議﹕

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叫做band 1,2和3。當一間學校收到的學生絕大多數是band 1學生時﹐這就是band 1學校﹔同樣道理﹐當收到的學生絕大多數是band 2學生或者band 3學生時﹐就是band 2和3學校。這裡講的「絕大多數」﹐並無官方標準。但假如參考教育局對成為EMI學校(英中)的標準﹐則起碼要八成同學有能力用英語進行學習。同樣道理﹐如果沒有八成學生屬於band 1﹐那麼就好難被看成band 1學校。換言之﹐是家長你的子女的banding水平﹐成就了學校是什麼banding的學校﹐而不是相反﹗

接下來的問題是﹐那麼什麼叫做band 1學生﹖誰來決定一個同學仔到底屬於band 1還是2還是3的水平﹖最為重要的劃分標準﹐莫過於在小學五﹑六年級進行的三次呈分考試。幾次成績出來之後﹐教育局就會將全香港同一屆學年的同學﹐按照他們的成績進行從高到低的排列。在頭33%或者三分之一的﹐就是band 1學生﹐中間33%或者三分之一的﹐就是band 2學生﹐最後的33%或者三分之一﹐就是band 3學生。無論自行派位還是統一派位或者扣門﹐這個從高至低的排列都非常重要。教育局會儘可能把三個banding的學生派去對應banding的學校。剛才我明明講是學生banding成就學校banding﹐那麼所謂對應banding的學校指什麼﹖最簡單來說﹐就是一間學校如果上一年收到哪個banding的學生佔多數﹐那麼這個學年獲哪個banding的學生就會更多。即是說﹐一直收開band 1學生的學校﹐就會更容易收到band 1學生﹐如此類推。就算不是教育局統一派位﹐而是學校自行收生﹐也會參考這幾次呈分試的成績﹐來判斷報名學生到底屬於哪個banding。

早幾年教育界忽然流行一個術語﹐叫做「上移錯配」﹐好多非教育界的人都不明所以。其實一字甘淺﹕就是非band 1的學生﹐被錯誤的分配到band 1學校﹐造成這些學校老師並不專長教授這類學生﹐最後影響整體成績表現。聽到這裡﹐可能有家長會覺得不滿﹐甚至憤怒﹐難道不是有教無類嗎﹖還有這種貌似嫌棄學生banding的做法﹖有教無類是對的﹐但同時要配合因材施教。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同學﹐當然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刀切來授課教學。一刀切的話﹐分分鐘在同一堂課中﹐程度高的同學嫌老師講得太慢太淺﹐但程度弱的同學就嫌講得太快太深。所以﹐不僅學校分banding﹐甚至同一學校之內都會再分精英班與非精英班﹐甚至同一學科﹐都會分組教學。

一句講晒﹐爭好的學生來教﹐容易﹔但把弱的學生教好﹐困難。

名校面對這個轉校潮﹐其實有兩種反應﹕一是接收這些來自非band 1學校的轉校學生﹐一是拒絕接收。拒絕接收﹐是因為擔心「上移錯配」﹐真的教不了﹐搞不好﹐最後整體成績下降﹐分分鐘變成banding下降﹔但面對原有學生的移民流失﹐又真的需要轉校生來填補﹐所以左右為難。

最後講到尾﹐到底我建不建議家長幫子女去試試轉校呢﹖我認為不妨去試下﹐雖然升當初小一﹑中一時﹐呈分試或許未能去到較高banding的排列水平。但經過幾年學習之後﹐可能水平已經提升了呢﹖不妨以轉校來做一個「水平極限測試」﹐就當看看自己子女水平是否已經升le。成長過程中﹐學業與活動﹐不試過是不會知道自己能力水平的極限能去到哪裡。只不過應該平常心對待﹐轉不了﹐不必泄氣﹐留在原處﹐始終因材施教比拔苗助長要好。就算轉到學校了﹐也要留意孩子的學習自信和水平﹐到底是遇強越強﹐還是反受打擊。

(2010年12月31日 大公報 C0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