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深度重塑全球經濟格局,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知識型經濟體,正處於這場變革的風口浪尖。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若要前瞻性地規劃未來的人力資源,確保城市競爭力,就必須應對一個核心挑戰︰AI的影響既深遠又充滿不確定性。本文將集中探討在規劃香港未來人力資源時所面臨的兩大核心困難︰
第一,AI技術取代行業與崗位的時間線和範圍極難預測,導致傳統的宏觀人力規劃模式失靈︰
第二,更為弔詭的現象是,連研發AI的科技人員自身也面臨被更高效AI工具取代的風險,這對AI人才的教育和培訓策略構成了嚴峻挑戰!
未來需求變得極難預測
先看第一項困難,我們正不可逆轉地邁入一個由數據和算法定義的新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橫空出世,從根本上改變了工作的性質。正如國際勞工組織(ILO)在5月20日發布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就業崗位︰一份完善的職業暴露風險全球指數》的報告中警示,全球高達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可能受到衝擊,在香港這樣的高收入經濟體中,此比例更可能攀升至34%。這不僅僅是重複性勞動的自動化,更是對過去被認為是人類專屬領域的深刻挑戰,不論是理性的分析決策,還是感性的藝術創意。
然而,與過往工業革命完全不同的是,AI革命的特點是其非線性、具有指數級發展速度和自我迭代的能力。傳統的人力資源規劃方法論,無論是政府教育及人力規劃,還是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往往基於過去幾年數據來預測未來5到10年的需求。可是試圖要 精準預測「哪些行業將在何時被AI取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首先,困難源於AI影響的廣泛性與模糊性,其影響力以「滲透」而非單純「取代」的方式展開,不會像推土機般夷平整個行業,而是像水銀瀉地滲入各行各業的每個流程。在金融業,AI可以執行高頻交易與信用評估,惟它能否完全取代需要建立深度信任的私人銀行家?在法律界,AI能秒速審閱合同,但能否像資深大律師那樣進行充滿人情洞察的法庭雄辯?這種「人機邊界」的模糊性和動態性,讓簡單的「取代/不取代」二元劃分變得毫無意義,從而使量化的人力需求預測變得極為困難。
此外,技術迭代的指數級速度加劇了預測難度。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在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內呈指數級增長,使得任何基於當前技術水平所做的長期規劃都可能在短期內過時。今天我們認為需要高度創造力的工作,明天可能就有AI工具能生成高度可用的初稿。政府若投入巨資為某個預計興盛的「未來產業」培養人才,很可能在學生畢業時,該產業的基礎崗位已被新一代AI技術所消解。
更進一步看,「黑天鵝」與「範式轉移」正在常態化。通用人工智能(AGI) 的實現進程正在加速,它的出現將是一 次徹底範式轉移,其影響將是全局性的。在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任何精細化的行業人力預測都顯得脆弱不堪。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旅遊、貿易物流及專業服務——均是人力或知識密集型產業,正正是生成式AI衝擊的核心區域,這讓規劃者陷入了為舊世界還是為未知未來做準備的兩難境地。
技術進步「吞噬」研發者
再看第二種困難,姑且稱之為「創造者悖論」︰如何規劃幾乎注定被「自我吞噬」的AI人才需求?當社會普遍認為解決方案是大力發展AI產業時,現實卻揭示了AI開發崗位本身也處於極度的不穩定之中。矽谷的裁員潮並非產業衰退訊號,恰恰相反,是其成功的副產品。AI工具賦能下的「超級個體」正在崛起,像GitHub Copilot 這樣的AI編程助手,能讓程序員的效率大幅提 升,導致過去需要一個團隊的工作,現在可能只需要幾位頂尖成員加上強大的AI工具即可完成。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自然會選擇裁減因效率提升而冗餘的人力成本。
當我們還在討論AI將如何影響文員、客服或分析師時,一場更深層次的顛覆已悄然發生。矽谷的裁員潮便是刺耳警鐘︰微軟在錄得18%利潤增長的同時裁員6000人,亞馬遜和英特爾也分別宣了上萬人的裁員計劃。背後原因除了經濟周期的波動,更深層的是AI提高生產力,使得更少員工能完成更多工作。有一句據說在美國科技界流傳的金句——「我培訓了3年的AI助手,最終取代了我的崗位!」
這種「AI研發進步對研發者的吞噬」,其對研發技術使用和教育培訓所帶來的最直接後果,便是技能生命周期的極速縮短,以及創科教育體系的緩不濟急。從幾年前的「數據標註員」,後來的「深度學習工程師」,再到近期被熱捧的「AI提示工程師」,其市場熱度都在快速更迭。這種速度為創科教育體系帶來巨大壓力,院校相關課程的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業界變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弔詭的循環︰我們大力投資創科教育,去培養那些未來最有可能被自己創造的AI工具所取代的崗位。
面對上述雙重困境,香港的出路不是試圖做出更精準預測,或是在AI人才的軍備競賽中盲目跟進。真正的解方,在於從根本上轉變人力資源規劃的思維範式——從基於對整體方方面面人力資源需求預測的規劃,轉向通識化、個體化,以適應力為核心的全民AI教育。香港需要破除「崗位迷思」,建立以「核心人類技能」為本的教育與培訓體系。與其追逐不斷變化的崗位培訓,不如回歸教育本質,專注於培養那些難以被AI複製的、恒久的人類核心技能。
這意味着我們的教育體系應致力於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與複雜問題解決能力,讓他們能提出正確問題,並整合AI工具給出方案以做出最佳決策。同時必須大力培育情商、同理心與協作能力,因為在醫療、教育、高端服務業等領域,這些人類特質將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資產。此外,應着力激發學生創造力與審美能力,因為真正的原創思想與突破性視野始終源於人類內心。最後,推廣「人機協作素養」應成為通識教育基礎,讓每個人都學會利用AI作為強大助手,而非視其為威脅。
香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僅僅是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或高效基礎設施,而是全體市民的「AI時代適應力」。 將人力資源培訓教育的策略重心從「預測崗位」轉移到培養全民AI素養,增加市民對AI科技進步的適應力,從而讓每個市民尤其年輕一代,在適應AI迭代進化這個大背景之下,具備AI素養和能力去找到適合自己事業人生發展路徑!
2025年6月21日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