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人工智能(AI)對全人類帶來了既震撼又深遠的革命性衝擊,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刷新人類的認知與體驗。如今,AI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對於教育,AI的最大衝擊有兩方面:(1)從教育實踐上,AI科技發展速度遠遠快過課程指引的更新速度,使教育面對巨大的適應壓力;(2)從教育本質上,AI衝擊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在於「人算不如AI算」,AI比你更了解你的時代裏,還要教學生什麼知識和技能呢?
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一系列AI教育指引,包括《人工智能與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誰知在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成為與教育最直接相關的技術平台。在此之前的AI教育指引,頓時失去參考價值。
AI科技飛躍發展,每半年便邁上一個新台階。在ChatGPT出現之前,人們對AI的理解,相信僅停留在AlphaGo下棋這樣的場景。而ChatGPT出現,使人們意識到AI可以在語言、創意和邏輯領域展現驚人能力。尤其是當生成式AI每天都以幾何級數速度自我完善,海量的資訊超越了任何人類教育行為所能夠灌輸的知識量;其高速精準的分析力,也超過任何人類思維能力所能企及的程度。而學校的課程指引綱要仍然相對穩定,形成了強烈反差。
AI發展與穩定課程 兩者怎平衡是大難題
學校課程指引綱要通常十年八年才做一次全面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也相對穩定。每個學年或會因應公開考試學生表現等因素,作小量微調。縱使AI的發展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斷升級、進步,惟我們不可能要求學校課程月月變、日日變。因此,在飛快的AI技術進步和穩定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之間,如何平衡,是一個大難題。
對於學校還要教些什麼知識和技能,比如數學,你不可能計算得快過和準過AI;又比如語文,AI可以生成幾可亂真的各類文學作品;在音樂、視頻和繪畫等術科類創造方面,更是令人驚歎。2003年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先生創作的小說《詩雲》,描述一個外星文明為了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歌,窮盡了太陽系的大部分能量,列舉出所有可能的字詞組合;最終「借助偉大的技術,我寫出了詩詞的巔峰之作」後,還是選擇向李白認輸。這是20多年前的科幻想像,不過對於今日的生成式AI來說,模仿任何一個詩人的風格去創作,甚至青出於藍,已不是科幻。
勿依賴自上而下模式推動AI教育
綜上所述,在AI衝擊下,教育似乎只剩下兩件事:一、掌握提問AI的技巧;二、掌握如何「餵養」AI智能體,從而讓AI給出的答案更符合功課要求。但是,難道教育內容只剩這兩個所謂「技巧」?
對此我有什麼答案?沒有!唯一只能說的是:不要依賴一個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模式來推動AI教育。偉大的科學發明往往難以預測,AI發展路徑更是如此。因此,我們無法預設時間表和路線圖來實現AI教育的改革。
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教育實踐模式或許更可行。由前線學校和教師帶動AI教育實踐;政府、學界和創科界,則從政策、資源和技術培訓方面提供鼓勵和扶持。此外,我們還要多參考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教育實踐,摸着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在AI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改良和重構我們的教育!
2025年5月29日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