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構建國際教育樞紐的操作細節問題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由「留學香港」邁向「留學經濟」,一般人的最大誤區,是以為替院校或中小學增加收入。非也!發展「留學經濟」的意思,是透過吸引外地學生來港就讀,從而促進住房、飲食和零售等領域發展,惠及本地經濟;同時增加青年來港,有助優化人口結構,並通過本港教育體系培養學生,輸出「香港標準」,以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然而,若要成功將香港構建為真正的國際教育樞紐,需解決若干微觀技術細節。

 
首先是統一學生標準。最近我跟入境部門了解過,所謂「非本地生」,如果持海外護照和海外國籍,並自資入讀香港國際學校、獨立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和直資學校(2024/25學年中小學直資單位津貼額約8萬至9萬多元不等),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是「MMT」(內地、澳門和台灣)非本地生,亦沒有通過任何人才計劃進入香港,他們是不可能來港讀書。所以我覺得當務之急,是效法大學尤其自資院校的做法,將這兩類非本地生的申請「留學」簽證標準先統一起來。
 
撤海內外學生差別待遇
亦要顧及本地家長憂慮
 
基於歷史原因,當年殖民地政府對MMT三地「嚴防死守」;亦基於冷戰思維,對部分東南亞國家也採取不友善態度。時至今日,我們實在毋須聽任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延續下去。事實上,2023年施政報告已宣布開放越南人才來港就業、商務及旅遊簽證政策,並開放老撾和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教資會資助的院校。教育局早前也宣布,6間自資院校於2025/26學年起可分階段增收MMT學生,限額由10%調升至40%。
 
故此筆者認為,對「非本地生」的界定,要打破歷史上的桎梏,取消對內地生與海外生之間帶歧視性的差別待遇,保障教育公平。但與此同時,也要採取擴大香港教育國際性的措施,有意識地拓展海外招生,而不是一個勁兒地對內地實行「虹吸效應」,變成只是依賴從內地招收非本地生。
 
其次,是要顧及本地家長的憂慮。有觀點認為:香港生源不足,學校面臨合併甚至「殺校」,故此希望引入外地尤其是內地生源,以紓緩狀况。惟筆者卻要講一句不中聽的說話:非本地生的家庭背景一般相對優越,父母往往來自名牌大學或是巨企投資者,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有一定期望,對第一組別學校和傳統名校有強烈需求。於這情况下,增加了本地生入讀名校的難度,亦令本地家長產生憂慮。另一方面,期望外來學生可以紓緩生源不足而又屬於不太高組別的學校,其實亦於事無補。
 
3個建議 解決問題
就着解決辦法,筆者提出以下3個建議。
 
第一,統一非本地生標準。目前,一般國際學校的收生限制是本地生25%、非本地生75%,且不分海外或內地;獨立私立學校剛好相反,本地生75%,非本地生25%。如果這個比例不變,同時將海外與內地生的標準一視同仁,這對於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都有好處,不單可以擴闊非本地生的生源,亦可減輕本地家長焦慮。
 
第二,限制直資學校收生比例。直資學校雖沒有生源比例限制,但卻有課程限制,修讀非DSE(中學文憑)課程的總學生人數,不能超過49%(實際獲批准的比例遠低於此數)。
 
因此,直資學校若能夠參考獨立私立學校的做法,限制生源比例,例如取錄75%持本地身分證的學生(包括以人才計劃來港的受養人),25%則包括內地的海外生,並自由選讀DSE或非DSE課程,則更能促進中學教育的國際化。筆者建議先由直資學校做試點,增加開放招收非本地中學生,以總結經驗,便於以後推廣。
 
第三,是否規範學生公寓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根據過往經驗,尤其是「雙非」(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年代,監護人大多是代理人或持牌社工,但始終非親非故,對未成年學生的保障始終比不上直系親屬。香港若要開拓「留學經濟」,便要研究是否設立陪讀制度、這個制度開到什麼程度、陪讀人士可否工作等。
 
學生公寓方面,目前香港沒有這類牌照,若加上住宿照顧,可交由市場探索。同時,可以參考其他成熟國家和地區的這方面做法,以建立適用於香港的學生公寓和陪讀政策。

 
2025年6月17日 (明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