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為國際都市,但不等於香港學生就一定具備國際視野。專門做香港學生國際視野的研究並不多見,多少反映了香港社會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學生的國際視野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2016年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做過一個相關主題的調查,是目前唯一可見在這方面的調查。
調查顯示,香港高中學生有近表示自己國際視野很一般或者不足。另外,在11條關於國際知識的問題中,受訪 同學的回答僅僅合格。可以說,調查反映現時香港高中學生國際視野較薄弱。更值得關注的是,家庭經濟因素與學生的國際視野高度相關,愈是低收入家庭同學,國際視野愈窄。
國際視野的「鴻溝」
另外,筆者曾經擔任課程發展議會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剛好參與了新高中通識教育的課程綱要剪裁簡化的過程。高中通識科別的爭議,姑且不提,這裏只提一個有趣的現象:高中通識科總共有個人成長及其人際關係、香港、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及環境、公共衛生六個單元,當社會有訴求認為要剪裁過多的課程內容時,當然每個單元都有一定量的剪裁。而全球化單元的剪裁最為有趣,本來有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三大部分內容,委員會大部分意見都認為,政治全球化距離同學生活太遠了,很難講授,因此成為被剪裁的內容。表面上看來,這個剪裁無可厚非,因為政治全球化的教學主題不是反恐怖主義,就是美俄競爭之類,的確距離香港學生生活很遠很遠。
「全球化」的影響巨大
結果剪裁之後不足一年,英國公投脫歐,震動歐盟乃至全球,中東難民大量湧入歐洲,歐盟國家右翼勢力冒起。接着特朗普當選,令全球大跌眼鏡,反映民粹主義嚴重衝擊美國乃至西方國家社會。這些毫無疑問都是屬於政治全球化的內容,這些發生在歐美發達國家的重大政治現象,可以說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至今仍未穩定下來的巨大衝擊,但香港唯一可以名正言順教授這些內容的通識科,這部分內容卻剛好被剪裁掉了。
距離學生生活很遠,從來就不應該是一個不列入課程、不作教學的理由。鄧飛
2018年8月9日 (都市日報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