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全球化和恐怖主義

全球化單元是一個師生皆覺苦難的單元,而政治全球化更是難中之難。因此,在業界呼籲之下,政治全球化順應民意而從通識科全球化單元中給取消掉了。好了,恰好爆發ISIS伊斯蘭國等一系列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了,那麼到底該不該向學生介紹這些佔據全球媒體頭條和全球社會普遍關注的大熱門時事議題呢?如果應該介紹,在哪個單元說好呢?如果不應該介紹,那以後就不要再提通識科關注社會時事了,最引關注的恐怖主義現象都不作介紹和引導探究,還有什麼時事比這更引起全球矚目的?

之所以取消政治全球化,唯一的理由就是太難,且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很遠。難不難其實只是相對而言,比起香港單元的法治社會政治參與,後者難度絕對不比政治全球化低,除非以為模仿若干政客搬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政治口號就當成是有效探究學習,否則的話,無論是法治和社會政治,其內容和議題的學與教困難程度一點都不低。

至於說與學生生活距離很遠,這就更妙了。現在誰敢拍心口說,恐怖主義就一定離香港很遠?本月中特區政府宣稱,本港受恐怖襲擊風險維持「中度」,並在保安局主持下,完成了代號「風閘」、為期兩星期的跨部門大規模聯合反恐演習,警務處、入境事務處、海關、消防處、民航處及海事處等約40個政策局、政府部門及相關業界參與(見十一月十五日《大公報》報道)。換句話說,連特區政府和商界也不敢對恐怖襲擊等閒視之,即使風險評估也是中度而未至低度,那麼通識教育又憑什麼可以忽略這部分議題內容呢?

說難也是難,難在缺乏教材,所以老師備課授課都覺得特別困難。即使如此,筆者認為,別管課程本身有沒有要求學習掌握政治全球化,老師應該可以根據專業自主,自發地引導學生去了解認識多一些恐怖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現在許多政府部門、立法會等,都會編制與自己部門職責業務相關的中小學通識科和常識科教材,直接送到學校。

其實,保安局等部門大可以根據這種慣例做法,在不妨礙官方合法保密和不會製造公眾恐慌的前提下,適當編寫相關的教材,以方便學校教學,也增加同學對反恐的認識。這些教材未必需要很深入地探討恐怖主義的來龍去脈,事實上也不可能要求特區政府部門很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教材的重點可以放在比較貼近生活的層面上,比如在面臨恐怖襲擊時,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過去在香港或者整個英聯邦歷史上,曾經面臨過哪些類似恐怖主義的活動等。其實香港警務處的網頁上,也刊登有香港警察的光輝歷史,箇中已經包含類似的內容元素,如果下工夫再整理一下更多的資料,整個有關反恐的教材就比較齊全了。然後,學校裏負責教授世界歷史的老師再整理一些關於宗教戰爭衝突的歷史材料,整個關於恐怖主義的通識教材就比較容易打造起來。

還是那句話,不要因為課程沒有,就直接省去不作教學,白白浪費了讓學生擴闊視野的機會。

 

 

(2015年11月24日 大公報 B2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