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港女港男港孩現象

有學生忽然問我,港女港男現象,與通識科有關嗎?

當然有關!既然愈來愈多女性感覺難以結識異性,這都快成社會問題了,又怎會與關注社會議題的通識科無關?

細細想來,香港社會也真的愈來愈多人際難題─男性有「港男╱ 宅男」, 女性有「港女╱ 盛女」,小孩又有「港孩」,到了幾乎逢「港×」都是負面語彙的地步。

很明顯,這些現象既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某程度又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所以不單是通識科所關注的,而且還是跨單元議題呢。

要探究這些議題,首先要調整一下自己對這些現象的觀感態度─不要一開始就抱有批評甚至輕蔑取笑的態度來看待,這樣不但難以客觀冷靜地分析問題,而且也失諸厚道,畢竟在人際相處中遇到難題的人士是值得同情的。

探究「港男」、「港女」、「港孩」問題,有一個很重要但又經常被人所忽略的角度:這些「港×」現象,真的是香港社會所獨有的嗎?其他經濟社會高度發達、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難道就沒有類似的現象?通識科講究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而最基本的分析思維之一,莫過於比較異同:

─兩個貌似相同的社會現象,深入分析,兩者有否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是否比表面相同之處更為重要?這是同中求異。

─一個看似特有的社會現象,深入分析,其他社會是否也有?如果其他社會同樣也有,那麼證明這個社會現象並非獨有。這是異中求同。

上述的「港×」現象與其他地區的比較,明顯屬於異中求同。

香港有「港女╱盛女」現象,內地也有所謂「剩女」現象。究其特徵,都是女性教育程度愈高、收入愈高、性格愈獨立,就愈難找到男朋友,以致終身大事都被耽擱了。不但陸港兩地,十幾年前流行的美國電視劇《Ally McBeal》,反映同樣的現象一早存在於美國社會。「港女」現象,不一定香港獨有。

香港有「港男╱宅男」現象,眾所周知, 「宅男」一詞來自日本,也就是說「宅男」更加不是香港獨有。

「港男」一詞所指雖然不同「宅男」,但是這種男子氣概、風度有所下降的現象,其他社會就沒有?日本的「草食男」,雖然不完全一樣,但也有相似之處。

香港有「港孩」現象,內地一樣有「獨生子女成小皇帝」的現象。究其原因,內地一孩政策造成過於溺愛孩子,香港父母也是因為少生而過度保護孩子。

當識別出不同社會的相同現象後,就可以再進一步分析,這些不同的社會是否有相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因素,造成這些相同的現象。如果在答題的時候,能夠作出上述異同比較的分析,證明「港×」現象並非香港所獨有,那麼等於打破了一種社會成見(stereotype),展示了高階思維,分數自然也高。

想磨煉批判性思維,請從比較異同開始。

 

 

(2015年11月17日 大公報 B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