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通識科考試之後,不少前線科任老師都抱怨,該科課程議題太多,怎麼教都教不完。結果試卷一出台,六條題目中只有一條是近期時事,就是卷二第一題關於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爭議,其餘五題皆不是近期時事。如此命題,幾乎把「貼時事、捉題目」的可能性全給堵死了,這更進一步加劇了老師覺得這門學科教來教去都教不完的印象。為此,坊間不少學科團體呼籲,應盡快檢討課程和考評,減少議題數目甚至減少單元數目,以減輕師生教與學的壓力。
筆者絕對認同應減輕師生教與學的壓力,但「減少議題數目」的做法完全不能解決問題,完全搔不着癢處。現在課程有六個單元合共五十多個議題,就算砍掉兩個單元,減少二十個議題,師生的教與學壓力一樣不會因此而減少!為何這樣說呢?一如本文標題,通識之難,不在其多,而在其虛!
通識科之所以教不完,不是因為有太多議題,而是因為這些議題本身都是「虛文」─只有框架式的指引而無具體內容。一條課程議題,結合當下每天發生的新聞時事,可「幻化」為成十上百的探究議題或考試題目。課程內容的虛與實,與課程範圍的闊與窄,並不是一回事。就算國際認證容許將六個單元刪成四個,容許將五十多個議題刪為三十個,還是沒有解決因課程內容太虛所引致的教學和應考壓力問題。比方說,將中國單元的「文化」主題刪掉,只留「改革開放政經議題」,表面上好像範圍縮窄了,但每日遽變的中國新聞時事議題,照樣會累死老師和學生。反過來刪掉「政經議題」,保留「文化議題」,一樣面臨這個局面:限娛令、文化體制建設、孔子學院……不知何處是盡頭。
所以,我的結論只有一句話:在不影響培養批判性思考的前提之下,簡化必須是實化。
(2012年7月3日 大公報 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