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標題別誤會,我不是用陳腔濫調來苦勸大家。通識科作為必修必考的學科,老師、同學都關心考試問題,這是人之常情。因此,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老師,都在報章、講座等不同場合,大談通識應試技巧。雖然應試技巧的分享一般都很受師生歡迎,但是筆者想強調,僅僅關心應試技巧是不足以應付通識科的。或者更為精確地說,如果你僅僅關心通識應試技巧,那麼恰恰就掌握不了通識應試技巧。
通識的feel是什麼呢?就是對新聞時事的感覺。當你閱讀新聞時事報道時,雖然每個字你都認得,但串成一篇報道評論文章,你就不知道在講什麼,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感覺。
完全沒有感覺還不是常見的,常見的感覺是:覺得這段新聞時事「很悶」、「很沒趣」。怎麼辦?克服它,克服這種怕悶的感覺,克服這種甘願受沉悶支配的心態。
培養同學的學習興趣
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着重培養同學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習興趣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對一門學科學問「一見鍾情」,這是很少見的。對一門學科學問「一見鍾情」又能「從一而終」,更是少中又少的。興趣與感覺一樣,不會憑空冒出來的,是耐着性子,克服最初的沉悶,一步步積累出來的。
正如你學習游泳,要掌握水中的平衡感,就必須先克服怕淹死、怕灌水的恐懼。學習通識,培養時事興趣感覺,首先必須克服怕沉悶的心態。讀書學習,不僅僅是培養IQ智商,更是培養EQ情商──培養耐性、不怕悶。
要掌握技巧,就一定要克服這種負面情緒。正如當你對英文、數學充滿負面情緒時,你不可能單靠學一招半式的技巧,就能應付過關。通識亦如是。那如何培養自己的感覺呢?
第一,刻意保持正面的情緒和態度。重點是「刻意」!是的,對於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國家大事、社會時事等新聞報道,的確是很陌生、很沉悶、很遙遠的東西,尤其是對比打機、唱K、娛樂新聞、打波、上網等趣事來說。那如何保持正面情緒呢?不必非要為自己安上一堆堂而皇之的理由,什麼我要擴闊視野啊、我要學習高階思維啊、我要關心社會啊之類。除非你真的對這些理由充滿熱切激情,否則你也無法真的據此而建立起對通識新聞時事的正面情緒和感覺。那我為何要保持正面情緒呢?不為了什麼!或者說,我就當成一種正面情緒的培養,就當成一種情緒智商的自我鍛煉。凡事從正面對待,總比從負面對待要好吧。一句話,不要縱容自己怕悶,我就是要正面面對沉悶。
由淺入深由熟至生
第二,如果給你一篇英文文章,結果你發現通篇下來大部分詞彙都看不懂,那當然覺得沒勁沒動力。同理,給你一篇新聞時事,結果你通篇都不知所云,你也會覺得泄氣。怎麼辦?由淺入深,由熟至生。先挑選一些你比較熟悉的、或者你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新聞時事進行閱讀。中國的時事看不懂,先放一邊,那就先看香港的。香港的政治、法治新聞看不懂,那就先看社會民情、港聞時事。如果你為學好英文而每天至少看一份英文報章或一篇英語文章,那麼從現在開始,不妨每天至少看一篇頭條新聞報道和評論。
那看完了又如何呢?沒有如何,就是看,就是逐步培養、積累對時事的感覺─從陌生的感覺到不陌生的感覺,從不習慣到習以為常。然後你就會不知不覺間開始閱讀你以前認為艱深難懂的新聞時事了。這樣說好像很玄,但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這是實話。
記得有一回英國前首相貝理雅接受訪問,評論他的繼任者白高敦: 「Political calculation, yes. Political feelings, no.」白高敦政治分析力強,但對政治沒有感覺、沒有敏感度,首相位置三年就熬不下去了。貝理雅做了多久?10年!這就是有感覺與沒感覺的區別!
(2015年6月26日 大公報 A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