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頁岩油氣與通識科能源科技,話音未落,國際油價又一次急挫。據說這背後又是傳統石油開採業和新生頁岩油氣開採業之間的割喉式價格競爭所引致。一如其他新生科技那樣,頁岩油氣技術的理念剛剛萌發之際,新能源科技概念便開始在經濟領域尤其在金融領域急忙炒作。
根據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Gregory Zuckerman的著作《The Frackers》描述,當初頁岩油氣開採技術並不被投資者看好。美國得州等幾個堅信這種新生技術的商業冒險者(Venture Capitalist)幾乎傾盡所有,非要從頁岩層中開採出數量可觀、成本可控的石油天然氣不可,結果當然又是一部美國西部夢想的二十一世紀版的完滿結局─不止成功開採,而且幾乎一把扭轉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甚至反過來可以放鬆對石油出口的限制,對全球能源格局乃至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此內容豐富的時事議題,通識教育科怎能錯過!雖然筆者的確極少見到坊間有教學材料是提及這個議題的。
比荷里活電影更為峰迴路轉的還在後頭呢,這一次國際油價連續大半年下跌,香港的媒體往往只集中討論中東石油國家的刻意壓價,有些甚至扯到俄羅斯、烏克蘭危機上。後者是否相關,不易品評。但作為通識科能源科技單元,就不能不關心頁岩油氣的一個重要事實性資料─原來頁岩油氣開採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合乎成本效益,而且對環境的影響始終處於未知的狀況。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明報》評論版刊登一篇名為《頁岩油氣革命的神話與現實》的評論文章,文章引述整理了Post Carbon Institute、國際能源組織和彭博通訊社的研究報告和綜合報道,指出許多被財經媒體忽略了的資料,包括:
頁岩油氣開採量會隨着開採而不斷下降,故此油氣公司為了維持開採量,不得不持續擴大開採範圍;
持續擴大開採範圍,造成開採的成本不斷提升,繼而造成油氣公司的融資成本也不斷上升,影響到盈利率的下降,乃至公司經營的可持續性。
成本的上漲,造成頁岩開採出來的原油價格高於中東等傳統產油國家的原油,這才是導致中東產油國刻意壓低價格的真正原因。
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展示批判性思考的範文,資料充分,駁論清晰,把一個新能源科技的議題分析得鞭闢入裡,而且沒有擺弄任何普通讀者看不懂得花哨術語,可謂深入淺出,釐清了許多對這種新能源科技的想當然的誤解。
頁岩油氣開採科技對能源應用、環境保護和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通識教育科探究議題,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具備跨單元的特徵,更能培養批判性思維,但為何坊間的通識版、參考教材卻幾乎沒有觸及這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015年3月17日 大公報 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