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油價和能源環境單元議題

經過半年的大跌落之後,世界原油價格在今年一月開始逐漸蝸牛式回升。從去年六月的107美元╱桶(迪拜價格,得州和北海布蘭特價格不盡相同),一直插水式狂跌至今年一月初46美元╱桶,三月終於回升到約58美元╱桶,但距離百元大關還遠着呢。

筆者忽然引述原油價格,不是想做世界能源投資分析,而是想重提一個似乎被忽略了的通識教育科單元──能源科技及環境單元。雖說年年考試都有與這個單元相關的題目,但嚴格來說,這些題目都不見得是當下熱門的、具相當爭議性的議題。關於全球暖化的題目當然屬於這個單元,但命題所問只是泛泛而論,無甚新意,無關當下,聊勝於無。當下的能源科技和環保議題其實不斷地隨着科技的更新而在發展當中,一些舊的論述未必再適用於當今的情況。

比方說,造成這次國際油價自1973年中東戰爭以來的大跌勢,一般輿論都認為是中東產油國為了確保市場佔有優勢,不惜與美國新興的頁岩油開採業進行割喉式削價競爭,用以本傷人的惡性價格競爭策略,把開採成本愈來愈高、但對環境影響仍是未知數的新興頁岩油開採給徹底逼絕。當然,也有的觀點認為,是美歐國家重演當年里根政府運用原油價格戰以削弱依賴原油出口的蘇聯,旨在今天削弱在烏克蘭問題上寸步不讓的俄羅斯普京政府。

光是這兩個分析觀點,就已經充分展示了國際原油價格下降這個現象背後的複雜性、時事性和可供探究學習的趣味性。

近年頁岩層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技術,成為最具媒體吸引力和最能引起大國重視的戰略性能源新科技。頁岩層油氣開採技術是怎麼回事?與傳統開採有什麼不同?誰的成本效益更高?誰的環境負面影響更大?雖說這些都涉及非常專業的技術,但也不是不能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解釋清楚的。通識科就是需要用日常語言而非專業術語來講解複雜議題,不要求同學能夠像專家一樣分析,但要求同學能夠具備討論複雜社會議題所必須的「常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這些公民素養(civic literacy),這是筆者所理解的通識教育的宗旨之一。

可奇怪的是,筆者幾乎極少看見坊間各類通識教育科學習材料有言及上述議題的,甚至連簡單介紹一下頁岩層油氣基本原理的概念性簡述也幾乎沒有,真是奇哉怪也。不要說這個議題太過複雜,學生掌握不了之類的理由,如果我們真誠地認同通識教育科的教育目標是「擴闊學生視野」的話,我們就應該引領學生把眼光投向香港之外,不能老是停留在這個彈丸之地,然後假從關心身邊事為名,把學生的探究學習焦點僅止於本地。

在筆者看來,這次國際原油價格大跌,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以能源科技單元為主的跨單元議題,不止能夠擴闊視野,而且也非常有利於培養批判性思維。下期再談。

(2015年3月10日 大公報 B20)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