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政治全球化能刪掉嗎?

全球化單元已經夠艱深的了,政治全球化主題就更加深上加深,師生皆難以應付。故此,應該把政治全球化從通識科課程中刪掉。

上述觀點,您同意否?

如果因為內容艱深就可以刪掉,那應該刪掉的東西就多的是!教文科的老師可能覺得兩個科技單元的內容艱深,應不應該刪掉?同理,教理科的老師可能覺得三個社會人文單元的內容艱深,那也刪掉?兩者相加,夠嗆!通識科剩下一個單元了!

雖然通識教育科整體課程量太大,的確是需要「減些磅」。但是,如果刪剪課程內容的唯一依據是「艱深與否」,那麼可能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通識科都是艱深的,那豈不整個科目都得刪掉?單憑艱深與否,是不足以作為決定哪些內容應該刪剪、哪些應該保留的充分依據的。

何況,政治全球化其實可以說是與香港單元、中國單元中的政治部分是息息相關,不可割裂的。甚至說得再極端一些,香港也好,內地也罷,其近現代的政治發展的源頭,全部都是來自西方,來自全球化的推動,並不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自然內生出來的。香港被英國侵佔而成為殖民地,這種源自鴉片以及貿易的殖民戰爭,本身就是十九世紀經濟和政治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成為殖民地之後,把英國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社會制度完整地嫁接到香港社會,這又是不是政治全球化的表現?現在人們口口聲聲在喊的所謂「普世價值」、「香港核心價值」,難道是香港漁村本土生長出來的?難道不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現象之下,先源於西方,然後才由本地慢慢發展成熟?刪剪掉政治全球化,不僅僅意味着抹去了這個源頭,而且等於不再關心全球政治與香港本地政治之間的相互互動影響。且莫說許多跨國的政府組織香港有參與其中,且莫說許多跨國的非政府組織在香港從事各類公益、環保,甚至未必見得光的事業,就算看似遙遠的中東恐怖主義活動,誰敢擔保一定不會跟香港扯上關係?

就算談到中國單元,近現代的中國政治發展何嘗不是來自西方?即使共產革命,這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吧。就算不說本屬中國歷史科的中共革命史、建國史,說回改革開放這個通識科更為聚焦的時代,中國的政策取捨、哪些該改革、該怎麼改革、哪些不能改等許多改革的思路乃至背後所反映的意識形態,都是不斷觀察認識外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互動而產生,不可能是完全內生的。不了解蘇聯東歐的劇變,又怎麼理解九十年代以來的改革方向與政策與八十年代早期有何區別?又怎麼理解改革的行止進退是如何拿捏?不了解美國反恐以及重返亞洲政策,又如何了解中國是如何利用和應對這種外部環境來調整國內的改革步調?當西方從知識理論界,到媒體,再到政界商界,都對中國發展道路感到難以理解,同時又開始檢討西方政治模式出現的種種難以自力調整的陋弊時,這種中外比較,難道不應該成為通識科深入探究的教學議題嗎?

 

(2014年10月31日 大公報 A3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