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刺激的學年開始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通識科教學考評都離不開時事,現在人大常委決議定下了政改的框架,接下來有關香港單元之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主題的時事,不但是持續熱門的議題,而且學習難度也將不斷加大。
姑勿論你喜不喜歡政治議題,或者贊不贊成通識科老是以政治議題作必答的試題,現在的客觀現實就是:通識科試題集中在香港單元,而香港單元的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幾乎必定是卷一題目。我還是那句話,不要低估了政治和法治議題的學習難度。許多政治學、法學概念和所謂理論,本身的專業技術含量是很高的,不能用所謂「常識」、Common sense之類籠統的說法,去模糊了這些本來應該是專業學科知識的本來面目。
誠然,政治是眾人之事。既是眾人之事,那麼就應該眾人都參與其中,這是現代公民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公民意識和公民素質。但是,透過參與社會來培養公民意識和素質,與透過學科學習、考試來拓闊視野和知識面,這兩者雖有所重疊,但還是有所不同。參與式的學習,最終是靠自我反思參與時的所得所感,作為學習的自我評估和增進。但考試式的學習,則是靠外在評核來作為學習的終極評估。既然是外在評估,那麼為了排除外在評估的主觀隨意性,評估的內容也就是學習的內容,就必須引入相當分量的客觀性,以確保不同的評估者有大致相同的評估準則。而
最適合作為客觀內容的,莫過於法學、政治學這些學科本身的知識,不可能把法治、民主、自由、國家、憲制等概念當成可以隨便糊弄的詞彙符號。低估這些知識的學習難度,假「常識」之名來隨意糊弄知識,這本身就是非常不嚴肅的學習態度。
問題是,如果真的抱着認真的態度來深入鑽營這些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梳理日復一日變化萬千的政治時事議題,這個學習難度可謂一點也不低。那該如何應對呢?我建議兩個方法,雖然這兩個方法並不是當下流行的學習方法,甚至有些繁瑣。但是,學習本身就必然帶有相當的痛苦,誰說學習就一定是快樂的?
第一,不要眼睛只盯着當下的突發事件,任何事件總有過去,總有來龍去脈。人大常委決議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前塵往事包括九七回歸以來,中央和香港各派在政改議題上如何互動,這些互動如何導致當下的局面,這些歷史的爬梳是絕對少不了的。
真的想培養深入探究,就應該耐着性子進行這些歷史爬梳。況且,這種爬梳所得,也會讓考試作答的內容變得更有歷史的深度,不是流於浮泛,這是值得的。
第二,多積累學習一些概念,雖然法學政治學的概念不同理科概念,沒有客觀一致的定義,但總有一些學術界和社會有所共識的定義標準,例如,民主一般都是透過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制度來落實的,那麼普及而平等,就是一個相對客觀而涵義明確的定義標準。多積累學習一些概念,不光是為了在答題時以概念運用來奪取高分,更是為了加深自己的思維深度,從而能抽象地分析事物,不僅僅分析表面上的光怪陸離,更能逐步懂得分析內在的本質。
(2014年9月16日 大公報 B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