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就是認識論」,這是教育學者NeilPostman的一句名言。我們不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認識周遭的世界,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透過所謂大眾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來加以認識。因此,媒體報道內容的傾向性,報道方式的引導性,自然而然就成為影響我們認識世界和看待問題的最大力量。一個傳媒的傾向性和引導性報道,不足以產生所謂「洗腦」的效果,可如果從反對派媒體,到那些我們一廂情願認為是中間派的媒體,都是用從明火執仗到含沙射影的方式來作報道呢?別跟我說什麼人有獨立思考能力,古人智慧告訴我:曾參殺人,三人成虎。要經得住媒體近乎一面倒的資訊狂轟濫炸,仍能保持獨立思考,談何容易。
媒體「洗腦」獨立思考不易
6月10日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及至7月7日,筆者嘗試梳理一下這一個月以來的香港主流媒體的報道和評論,簡單運用文本分析方法,初步看看對白皮書是贊成、中立還是反對的聲音佔更多的發聲機會。這裡所說的主流媒體,基本上就是排除了建制派媒體之外的報紙、雜誌和廣播,包括明擺着事事反對的「生果」系、中間派,以及自譽「公信第一」的不同媒體。
在上述期間之內,提及白皮書的文字報道或評論,文字媒體總共發放了362篇文章,其中報道類的有305篇,評論類的有57篇。廣播媒體(包括電台和電視)共有325次聲音或者影像播放。文字加上廣播加起來近700次報道,這還不到一個月,等於每天平均超過20次報道,如此頻率,不可謂不高。
在文字媒體當中,評論類有57篇。所謂評論類,是指包括社評、評論版和副刊專欄作者評論文章。筆者只計算專門討論白皮書的文章,不計算那些本來評論其他議題而信筆帶過說兩句白皮書的。在這57篇評論文章當中,反對白皮書的有35篇,中性評論的有19篇,支持白皮書的只有3篇。筆者的結論並不是說不必理會文章的具體說理,而是強調一點:如果反對聲音的文章遠遠超過中性評論和支持意見的,那就很難怪社會輿論呈現反對白皮書遠多於支持的現象了。任何社會的輿情和民情,從來就不是純粹靠理性分析所營造的。環境氣氛的渲染,人心向背的營構,意識形態的流傳,與其說是從各方說理的「質」來決定,不如說從各方說理的「量」來累積。
至於報道性的文字,表面上看,新聞的報道性文字應該是「客觀」報道,不帶立場。但「應該」是一回事,實際是另一回事。在305篇報道性文字當中,有287篇都是把反對白皮書的人士及其意見作為報道的標題,剩下的即使是中性或者是以支持白皮書意見為標題的,其實也是來來去去集中在幾位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和行政會議成員身上。反對意見的標題不止遠多於中性意見或者支持意見,而且報道反對聲音所來自的團體、階層也遠比中性和支持意見的來得更廣闊、更多樣。
至於廣播類報道,在325項廣播當中,中性標題的佔107項,其餘218項都是以報道反對聲音為主的標題,表面上看似乎稍微好一點點。但意見聲音來源的多樣性與文字報道一樣,都是反對聲音更為多樣化,尤其是法律界的聲音,廣播報道的頻數最多,甚至遠超先前兩個律師公會否定公民提名合憲性的報道。
根據上述比較粗淺的統計,當然在印象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反對白皮書的社會各界意見比中立和支持的要多得多。但如果我們再深入探究輿情、民情與法理之間的關係,那麼結論就沒有那麼直觀了。從法理上言,根據內地和本地幾位法律專家的解讀,白皮書並沒有收窄「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特區原有的自治權,而只是重申了回歸以來一直被有意無意間矮化淡化了的中央本來就有的權力。無論是報道還是評論,反對的聲音其實沒有多少針對法理的說理,更多的只是在邏輯上搬弄似是而非的言論,但傳播效果上卻足以讓人覺得中央與香港總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任你法律學者們如何條理明晰地闡述白皮書原本的法理意涵,都比不過反對者一兩句響亮的「喪吠」(Sound bite)。
媒體「喪吠」營造激進言行
有讀者可能認為,網絡時代的今天,傳統文字和廣播媒體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被網絡各種新媒體取而代之了,故此上述文本分析不能說明什麼。傳統媒體固然是反對聲音發表的機會和頻數遠超中立與支持,在網絡新媒體中的正反分布比例,難道不是更為懸殊嗎?網絡有組織的諸如「主場」等直接連接facebook方便即時評論、點讚和傳播的「平台」,不就是反對派的陣地更多、創立得更早?中性或者建制派的網絡平台雖然不是沒有,但數量太少,信息出品也太慢。一方是正經八百地說理,有點像「慈父」般的說教;另一方要麼披着「新聞專業」的外衣來用春秋筆法暗含褒貶,要麼明火執仗用惡作劇式的文字和圖片影像來刺激受眾的官能反應,受眾在大呼「過癮」、「抵死」的亢奮當中,很容易就受落激進的言行意見。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媒體手段無孔不入的資訊時代,這個「得民心」的「得」字,自有另一番時代的解讀, 反對派人士深闇此道。
NeilPostman還有一句名言:媒體就是隱喻!
(2014年7月8日 大公報 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