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少人都對中國單元深感陌生,中國單元的內容實在太過廣博深遠,學與教都有望洋興嘆的無奈。筆者斗膽在此歸納:當今中國的萬般問題,歸根到底就只有一個問題——中國發展道路,到底是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中國當前的發展道路,無論是一黨執政、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還是國有和民企並行的經濟體制,以及有待改革的城鄉戶籍制度、方興未已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來回改革試驗的教育、醫療和房屋政策,乃至越發成為海外媒體關注的民族自治制度和國際外交參與,這些都是源自西方(別為了,即使共產黨的理論和政黨體制也都是源自西方而非中國「土產」的),但又有別於西方的制度設計。故此所面對的問題,既有與西方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遭遇過的問題有相似之處,也有中國自己獨特之處。終極的問題只有一個:上述發展道路或者說模式,在其繼續前行發展的過程中,到底能不能自我調節,從而克服諸如貪腐、發展、環保、民生、外交、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認受性等問題?
發展道路能否可持續
如果能,也就是說這條道路或者這種模式是能夠持續下去的;如果不能,那麼應該如何作進一步的、觸及體制本質的改革,從而不僅使各種問題得以解決,更能讓國家民族走向長治久安呢?如果真的要動體制本質性的改革,那麼近二十幾年來中港兩地吹得震天價響的西方模式,又是不是能夠對症下藥的解決問題的終極模式呢?
當代中國的議題固然多如牛毛,讓人有望盡天涯路的感覺。但無論教也好,學也好,不能只是糾纏在浩如煙海的細節資料之中,有效的學與教,必須提綱挈領,抓住問題的根本,那麼學與教的過程才能綱舉目張,才能更有效率。而中國問題的根本,筆者認為,就是上述所言的中國發展道路的可持續性。
中國的一黨執政、多黨合作制度能否可持續?以前幾乎所有西方學者、在西方留學的中國學者,以及自認為學習西方並以此為宗的中國學者,都會毫無疑問、斬釘截鐵地認為不可持續,更開出西方以多黨競爭、選票導向為核心的體制作為取而代之的藥方。可近年卻沒有那麼自信和語氣肯定了,從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到美籍日裔大學者福山,再到許多長時間在海外做高端研究和工作的華人學者或者行政人員,都不約而同地就着近年中國發展勢頭保持強勁、但歐美卻走不出停滯僵化的現象,展開了極為深刻的關於中西方體制模式上的再對比、再檢討。
在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問題的時候,如果僅僅停留在每天狂追新聞報道,那固然會陷入新聞資訊的汪洋大海。如果僅僅拿着三招兩式所謂西方普世價值,動輒對中國各類問題作過度簡化的分析和論斷,那不僅搔不着癢處,而且等於放棄了深度探究和獨立思考。一言蔽之,不預設任何「主義」、「理念」這些條條框框,宏觀則抓住問題的根本,微觀則探究問題的細節。
(2014年6月24日 大公報 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