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學生不願探究,怎麼辦?

  

探究式學習,是通識教育科常用的教學法乃至教學法的修辭。透過讓學生對議題進行自主探究,而非老師單向講授,從而既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培養正面價值觀,更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改變了以往被動學習的習慣,同時又增加了對探究而獲得的知識技能的自我擁有感,所學比起被動接收老師所教來得更加牢固。

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對學生學習心理過程的描述。我提兩個問題:

一,如果學生不願探究,或者說對探究毫無興趣,怎麼辦?

二,學生非常樂於探究,但探究過程不得其法,探究熱情有餘,但探究質量不足,怎麼辦?

關於第一個問題,筆者有種感覺,希望是錯的:業界有意無意之間混淆了「應該培養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這兩個問題。老師作長時間的唱獨角戲式的單向講授,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當然會隨着專注力的下降和過於角色被動而下降。但是,如果把「探究式學習」看成為能夠立竿見影地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靈丹妙藥,那麼在教學實踐當中幾乎肯定會遭遇無情的打擊。被動聽課,學生會覺得悶;主動探究,學生也會覺得煩!

視作教學重要目標

故此,與其把探究式學習當成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手段,毋寧把它本身視作是一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當今社會,懂得自學、懂得探究問題和自我尋找解決方案,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技能,說白了一句,就算學生覺得主動探究很煩,都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甚至帶有一定強迫性地去要求他們掌握這些技能。探究問題的過程,很大程度是一個思考問題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意味着自主思考。別以為思考就一定充滿趣味,思考是很累人的事,否則的話,佛洛姆就不會寫出「逃避自由」的名篇。自由,需要自我負責,自我思考應對各種人生中可能面對的困難,比起依附於專制而聽憑專制代替自己思考決定,這明顯累多了。

因此,在推行探究式教學時,首先必須放棄「探究式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習興趣」這種迷思。學生可能對某些單元、某些議題充滿探究的興趣,但不可能對所有單元、所有議題都充滿探究興趣。正如學生可能對某個學科感興趣而樂於學習,但不可能對中英數文理商所有科目都充滿濃烈的學習興趣,學霸也做不到這一點。推行探究式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並不在於順應學生對某單元、某議題的天然興趣,而在於如何讓學生能夠對不感興趣的單元、議題進行有效的探究式學習。不必要求學生對所有單元、所有議題都採取探究式學習,老師的單向講授(附以有效提問技巧)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這兩者可以交替使用,既節約教學課時,亦讓學生在交替進行的學習過程中容易保持對學習的新鮮感,這也是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對於學生力所能及的議題,應該多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對於學生力有不逮的議題,教師單向講授也是有效的方法。況且,有了更扎實的知識基礎後,進一步的自主探究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教育當局應該重新強調探究式學習的意義:其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而非用作即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興趣,往往不是學習的初始動力,而是學習到一定程度之後,漸入佳境而不知不覺地產生的。

 

 

(2014年6月10日 大公報 B18)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