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廣州到香港,逐漸流行一股「保衛粵語運動」的風氣。筆者是百分之百的粵語人,甚至敢誇口,我的廣府話說得比許多香港人和廣州人要字正腔圓得多。保護粵語,我不止舉手支持,而且份屬當然。
不過,在當下這股粵語的社會風氣當中,似乎存在一種值得深入討論的傾向。
從網絡發表乃至媒體訪談來看,支持保護粵語的人士,往往過於強調粵語俚俗用語,甚至以俚俗用語中最為極端的部分─粗言穢語,也就是粵語說法的「粗口」,當作是粵語的精華!
誤將粵語粗言當作粵語精華特色的人,往往認為粵語粗言和俚俗特別「盞鬼」(有趣)、特別「抵死」(過癮),更認為普通話沒有這類俚俗,所以口語表達的時候,難以表達出像粵語這樣生動活潑的勁兒。
京油子衛嘴子
這是極為錯誤的看法。任何發展成熟和廣泛使用的語言,都不會沒有各種生動活潑、乃至市井粗俗的用語。廣府話充滿俚俗,普通話也一樣,英文同樣如此!那些誤以為普通話沒有俚俗的人,我倒首先問一句: 「你們真的懂普通話嗎?」別以為學過漢語拼音,說得兩句捲舌音,就真以為自己完全掌握了普通話。北方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前者說的是傳統北京人說話像抹油似的,京城之內,天子腳下,自然官話特別多。後者說的是天津人(天津在明清稱作「天津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編制單位)多從事商業,所以嘴上說話特別靈巧。京津一帶,幾百年來發展出極為成熟和變化多端的語言風格。
傳統藝術相聲,更是發源於天津,流行於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無論是官場商賈的官腔客套,還是街頭巷尾的俚俗粗言,乃至江湖黑道的行話詭語,可謂內涵豐富,形式多變。什剎海的雜耍吆喝,大柵欄的家長里短,皇宮衙門的經緯絲綸,勾欄瓦當的戲語儂曲,不論是雅是俗,與包括廣府話在內的任何地方語言相比,都絕對不遑多讓。改革開放之後,西風漸至,各地北漂,台腔登陸,港語上移,外來語言的融入,使普通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北京人甚至誇口說,如果離開北京超過一個月,回來再聽人們說話,可能有些俗語用語又變了一茬兒了。對了,知道什麼叫做「一茬兒」嗎?我這寫專欄爬格子的寫手,居然膽敢在此拷問讀者,我是明擺着「找茬兒」!說普通話沒有廣府話那麼「盞鬼抵死」,那只是你不懂普通話而已,至少不懂「接地氣兒」的普通話。
再說回粵語,至少有兩方面更有價值的東西值得加強推廣。第一是正音,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人說粵語太多「懶音」,以致於掀起一股「粵語正音運動」。從傳媒廣播,到學校教育,整個社會都有意識地強調要說正確發音的粵語。雖然後來關於什麼是粵語的正確發音引起了不同學者之間的大爭論,但是起碼有一點是成功的,就是社會上對發音咬字要準確的意識普遍提高了,中英夾雜的情況也大為減少了。第二是古漢語的活化,粵語裡面有大量的文言文用語,古代可能是書面語為主,現在成了粵語的口語,例如粵人說「食飯」而不說「吃飯」, 用系動詞「係」而不用「是」等等,都是源遠流長。朗誦唐詩,如果普通話顯得格律不諧,轉用粵語就變得順當。當我們強調要保護粵語時,要把這些有更高文化價值的元素加以強調、深化、保留,既不宜用抑普揚粵的思維來漠視別人、抬高自己,更不應過度強調那些帶有性侮辱成分的所謂粗言俗語。如果一味強調粗俗,說句難聽的,那些人不是真的想保護粵語,只是像小孩子偷偷說粗話那樣,在追求犯禁的快感而已。
(2014年4月1日 大公報 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