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初中知識的銜接

通識科既然是鼓勵學生融合所學的各科知識,用以探究時事議題,那麼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結構,就必然構成了通識教育科學習的基礎。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實際情況可能複雜得多。

第一,不同學校的學科結構可能完全不同,但通識教育科課程卻是統一的,如何能在不同學科結構的基礎上,教導學生掌握一門統一課程的通識科呢?雖然現時學校可以因應學生差異而對學科結構作校本處理,但校本處理的考慮也不是只為高中通識教育科做準備的。例如,有的學校把歷史地理等學科合併成類似綜合人文科之類學科,有的則堅持把這些學科獨立分開。到底哪一種做法更適合培養學生學習通識科的知識基礎呢?無論是從學理邏輯上,還是從現時操作上,似乎都拿不出令人信服並可供參考的理據和示範教學例子。更有甚者,有些初中的綜合人文科或者通識科或者生活與社會科(名同實異、名異實同等學科名稱和學科內涵互不對應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幾乎直接把高中通識科的探究學習模式搬到初中,與其說是打好知識基礎,不如說是提前學習高中通識科。

 高中模式搬到初中

有論者可能認為,我把打好基礎知識和探究式學習這兩者截然分開是不對的。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負荷在探究過程中打好基礎,這當然值得鼓勵。問題是有多少學生能夠在探究「拉布」前因後果的過程中,順帶自學掌握立法行政關係這些政治學的基礎知識呢?

第二,通識科有些單元或者主題,根本沒有對應的學科可以打知識基礎。中國單元,中國歷史科可以提供一定的基礎知識,當然中史科應否必修這是另一個話題。全球化單元,世界歷史可以提供一定的基礎知識。能源環境單元和公共衛生單元,地理科、生物科和初中綜合科學科也可以提供基礎知識。香港單元之生活素質主題,經濟科有一丁點相關。但香港單元之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身份認同,甚至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這些通識科課程主題和內容,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初中和高中學科可以為之而作知識的鋪墊。有的同工以為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比較顯淺,易於學與教。其實不然,表面上該單元所關注的都是青少年學生最貼身的議題,但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該單元的考題往往要求考生從旁觀抽離的角度來分析個人人際的議題,最好還能運用一些心理學概念,這談何容易。當學生接觸到他們最貼身的議題時,更多的是傾向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分析評論,然而通識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做到後者,而非前者。

至於政治性的議題,筆者已經講過許多,在此不贅言,只補充一句:以前尚有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可以為學生打好一定的政治學基礎知識,但現在已經沒有這門學科,而政治性議題又偏偏是難度最高的,無基礎學科之積累,卻追最高難度之學習,無疑只是空中樓閣。

 
 

(2013年6月4日 大公報 B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