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通識教育科的簡化措施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短期檢討報告已經塵埃落定,無甚大的變化。然而,一直以來教育界前線老師都有聲音,呼籲要精簡通識科的課程,從而減輕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具體的精簡建議往往聚焦於減少教學單元,例如取消個別單元,或者將部分單元列為非必修單元。

筆者認為,取消單元和改部分單元為非必修,這種做法並不能對症下藥。通識科之所以備課工作量大,絕對不是因為教學單元過多,而是因為單元內涵虛而不實;絕對不是因為課程範圍過闊,而是因為課程指引概括而不具體。

若果問題是過多過闊,那麼改善之道當然是剪裁取消,從而減少內容。但現時問題是虛而不實、概而不明,這樣的話即使砍掉五個單元,只留一個香港單元,備課工作量仍舊不會因此而減少。就拿報紙新聞報道為例,每份報紙都包括港聞、中國、國際、娛樂等不同版面,每份報紙每個版面的新聞報道內容都不盡相同。以剪報為重要教學取材手段的通識科,面對如此多的報刊、如此多的版面,當然備課備之不盡。但是,就算只留一個香港單元,雖說等於從此只須剪港聞版,但每天有多少份報紙有港聞版?每份港聞版有多少消息?皆因一個虛而不實、概而不明的單元課程指引,仍舊是包含數之不盡的新聞時事和社會議題,全版面如是,港聞版亦如是。

如果徹底化虛為實,轉概括為明述,把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議題都變成具體但封閉的理論知識系統,這等於重回舊學制舊課程的老套路,很快就變成死記硬背,這當然不可取。一個可取的做法是,中間落墨:單元不變,議題不變,但新聞事件與時而變。

這裡必須先區分兩個重要的概念:議題和事件。根據通識科習慣的說法,議題分成「恆常議題」和「突發議題」兩種,今年試題的「拉布」一題,就是屬於「突發議題」,其餘五題屬於「恆常議題」。這很容易區分,前者是一件具體的新聞事件,後者則是長期存在的社會爭議,未必是一項單件的事件。

筆者認同這兩種議題的分類,但是要強烈補充一點:這兩類議題彼此之間不是截然二分,而是在邏輯上高度相關的。沒有任何一件「突發議題╱新聞事件」是孤立存在的,性質相近、因果相關的一系列「突發議題╱新聞事件」,自然構成一個長期存在的所謂「恆常議題」。

筆者所提的中間着墨,就是指「恆常議題」不變,但構成「恆常議題」的「突發議題╱新聞事件」就因應形勢變化而可以不斷變更。教學,既要引導學生了解「突發議題╱新聞事件」的細節,更加要引導學生從這些細節中發掘、提煉出背後長期存在爭議的「恆常議題」,從而提綱挈領地綜合歸納不同事件但相同議題的特徵、成因、影響和解決方案等議題元素和價值爭議。光是孤立地了解「拉布」這個事件的細節,沒有多大的教育教學價值,而且考評方面也不公道——天知道出題者會出「拉布」事件?但是,透過「拉布」、「否決政府方案」等幾個事件的探究,學生能夠從中歸納出「行政立法關係長期緊張」這個「恆常議題」的外在特徵、因素、影響和解決方案等共通的議題元素,那麼不但議題探究的層次更高,而且也能培養共通能力,這樣才有教育教學的價值。

 

(2013年5月21日 大公報 A3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