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試題一出,傳媒又照例拷問,有沒有政治敏感的命題。這一屆試卷似乎沒有讓「熱心的」傳媒失望,的確就六四事件、立法會拉布等政治性的議題命題了。也有教育界人士對此表示歡迎,認為考評局不避政治敏感,勇於出題。然而,筆者認為這種想法相當無聊。道理很簡單,就兩點理由:第一,如果認為某些政治性的議題是敏感的,所以就應該出題,那麼是不是意味着另外一些政治性的議題就沒有那麼敏感,所以就出題不出題都不重要了?那麼以後考評局出題是不是就以政治敏感與否作為揀選命題的首要考慮?那麼原本的課程宗旨就不必再理會?課程指引裡面也沒有區分哪些敏感哪些不敏感啊?那麼這就等於把教育專業的角度放在次要地位,一切「唯政治敏感與否」掛帥。
第二,敏感的不僅僅是政治性的,有些政治性相對沒有那麼高的議題,其敏感程度與政治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同性戀平權問題。別說在相對保守的華人社會,即便在歐美那些性觀念相對開放的社會裡面,同性戀婚姻和平等權利問題的敏感程度和社會爭議性也是非常巨大的。今年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同性戀平權問題的爭議在香港的政界、法庭和宗教界忽然顯得特別耀眼。難道這些不敏感嗎?如果「敏感與否」成為一個評價考評出題的標準,那麼是不是連這些非政治敏感但仍屬敏感的議題也要一併作為拷問考評局的標準?
傳媒製造新聞故事
如果真如上述那般,那麼考評出題就不止「唯政治敏感與否」掛帥,變成「唯敏感與否」掛帥,考試命題就變成一個尋找「誰比誰更敏感」的一個無聊過程!我們到底還是不是在搞教育啊?
所謂「政治敏感」或者「敏感」,與其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教育界政治審查標準,不如說是某些傳媒為了製造駭人聽聞的新聞故事,而刻意渲染出來的一種疑幻疑真的恐怖氣氛!
所謂政治審查,不外乎兩種可能:要麼是外在審查,要麼是自我審查。前者,等於說在教育局和考評局之外存在擁有更高權力的政治審查,但凡課程和試題都要經過這個美國麥卡錫式、前蘇聯日丹諾夫式和中國康生式的審查,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那些喜歡製作而非報道新聞的傳媒,如果真的認為存在教育界麥卡錫、日丹諾夫或者康生,那麼請拿出切實證據,別把自己當成希治閣,借助編輯自主的便利來製造教育界的政治敏感驚慄故事。如果認為教育當局在自我審查,那好辦,筆者一再呼籲,不如把課程委員會、考評科目委員會、考評審題委員會乃至考評閱卷員的名單全部公開出來,一切暴露在陽光之下,省得傳媒繼續像中世紀宗教裁判所那樣獵巫。
如果傳媒、教育界和社會大眾真的是關心教育的話,就應該切切實實地回到教育專業,從教育的角度而非從「政治敏感與否」或「敏感與否」這類自我想像的角度來考慮通識教育科的考評和學與教。
(2013年4月23日 大公報 A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