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與其年年拷問,不如公開人事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考試剛剛完成,傳媒又例牌拷問一番。今屆試題以立法會「拉布」和六四事件對港人身分認同影響來命題,外間之反應,尤其是傳媒,可謂有讚賞亦有疑慮。讚賞,是因為考評局出題不避政治敏感,符合通識本意;疑慮,是擔心如此敏感議題的評卷,能否做到不偏不頗,不以考生立場評分。

對於上述讚賞,筆者覺得雖非不當,亦屬過譽了;對於上述疑慮,筆者建議,與其年年拷問,不如一勞永逸徹底解決這份糾纏太久的傳媒建構的社會疑慮。

政治敏感考題年年俱有

是次出題,有拉布、有六四,的確緊扣政治時事,不避政治敏感。但是,如果細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便有的預科通識教育科試題,所謂政治敏感的考題可以說年年俱有、永不落空!就看今年最後一屆只為中七重讀生準備的預科通識卷試題,以現代中國單元的試卷為例,第2題(必答題)問及中國人權和政治逼害,第7題問及「以黨代政」,其敏感程度與DSE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DSE只不過將預科的「敏感命題」經驗加以推廣而已。所謂在通識科不避政治敏感的講法,其實只是一個不了解通識科課程及考試在過去二十多年實踐的美麗誤會。所以筆者說這份讚賞雖非不當,亦屬過譽。

考評局對於所謂政治敏感的議題,應該採取平常心的態度,既不必着意迴避以致社會疑慮和偏離課程指引,亦不應為求自證清白而刻意蒐羅所謂政治敏感的議題來命題。敏感與否,從來就不是也不應該是教育的考慮原則。如果在命題之時刻意分出哪些是政治敏感的、哪些不是,那不啻是自尋煩惱。今天自以為「六四」是敏感議題,明天可能就覺得「種族歧視」、「宗教紛爭」等問題都是敏感的議題!考試命題變成一個「尋找哪個議題更敏感」的無聊過程,那麼命題取向就愈發不會從教育的角度來考慮了。

讓一切公開在陽光之下

真正讓筆者感到憂慮的,並不是試題的所謂敏感程度,而是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那些牽涉知識面極廣、思維層次極高的政治性議題。如果連「拉布」這樣技術細節的知識都要教授的話,那麼要教的範圍未免太大了。立法行政關係長期不和,是否又要將政府提出法案、立法會一讀二讀三讀和委員會審擬的行政立法程序也教授一次?香港單元如此,那麼中國單元呢?是不是要將人大立法程序、黨和政府分工等程序性知識也教授一次?那麼全球化單元呢?聯合國、WTO、世衞等決策機制要不要教?如果所有技術性細節的知識都要教的話,可以說無窮無盡!

再說一句得罪人的話,筆者大學和碩士都是修讀政治及公共行政的,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從來都是一門擁有本科知識本體、需要專科教授的學問。對於假通識教育之名而進行的政治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敏感,而在不夠專業——誤以為「民主」、「法治」、「政治參與」等許多學者研究和政治行動者實踐所積累的政治學寶貴知識,是可以用剪貼報紙、分組討論就能熟練掌握的。正如我們不會要求學生用剪貼加討論的方法來掌握各科的知識,為何名為通識科、實為政治學的學科就可以這樣隨隨便便呢?

最後,既然傳媒老是擔心通識科評卷老師會以立場來評分,那麼與其年年例牌質問,不如考評局和教育局破例行事,把通識教育科課程委員會、科目委員會、審題委員會、資深閱卷員、大學學術支援等所有參與修訂課程、審擬試題和決定評卷指引的各方人等公布之,「讓一切公開在陽光之下」。好奇的大眾,或許真的想知道一下,決定評卷準則的人,到底是不是真有洗腦嫌疑的人呢?

 

 

(2013年4月18日 星島日報 F0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