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國單元深不可「測」

深不可「測」,指的是中國單元內容艱深,對於普及教育的要求來說,難以設計恰如其分的考評測驗題目。

 但是,有不少老師和教育學者會對此不以為然。坊間不少中國單元的教材和參考資料,一如其他單元,抓住若干片斷的新聞現象,就急不可待地要學生分析現象的來龍去脈,評論箇中的是非得失。比方說,筆者曾經看過一份教材,作者把中國歷年的政治口號加以羅列,然後問學生這些口號的變化反映了什麼。

老實說,這跟行走江湖的測字算命有何分別?別誤會,筆者絕無鄙視測字先生之意。功夫老到的測字先生,或許真的能憑片言隻字便可測人心思,但前提是「功夫老到」。

我們的學生在中國歷史方面的知識已經達到「功夫老到」的境界嗎?那為何有新高中中國歷史科是越來越少人選修?為何中國歷史的課程普遍都是厚古薄今?在這種風雨飄搖的中國歷史課程之下,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怎麼可能功夫老到?何況在國教事件之後, 「中國」一詞幾乎成了政治不正確的避諱之詞。在如此社會氣氛之下,別說深入探究功夫老到,能夠不持偏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只憑口號難析國情

說回那份政治口號的教材,那些口號橫跨改革開放前後,也就是說從建國到現今。學生如果真的要做有質素的分析,就必須對建國至今的所有政策都有所了解,方能窺破這些口號到底反映了當時什麼社經處境。如上所述,我們中國歷史課程和所有含有中國元素的課程,根本不足以為學生提供對中國如此深、如此廣的認識,最後學生只能覆述(paraphrase),並不能做有效的分析。整個學與教過程,變成一場蹩腳的測字算命。

公平地說,這也怨不得教材的設計者,教材設計者只不過完全按照考評命題的方式來設計而已。當考評命題設計得像測字算命一樣時,自然風行草偃,上行下效。

通識科課程強調要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加以整合,但問題是這些所謂的「已有知識」根本不存在。

編輯大哥問我,既然提出了中國單元所面臨的困境,那有什麼解決的建議?老實說,我沒有任何解決的建議。中國單元之所以這麼深奧,這是中國人多地大歷史包袱沉重所決定的。強將國情來簡化,要麼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要麼是出於對內地的傲慢。


 

(2013年3月12日 大公報 A39)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