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 ──談中國單元的出題困境

最近讀到有文章言及,在新高中通識科考試命題中,中國單元所佔比例很低,有「去中國化」之嫌。筆者倒是認為,與其說命題者有「去中國化」之政治圖謀,不如說命題者「非不為,實不能也」──不是不想考中國單元,而是不知如何拿捏命題之深淺難易。

 從兩屆練習卷和一屆考試卷來看,以中國單元為主的題目實際上每卷只有一題而已,相比與香港有關的題目都在四到五題左右,而全份考卷總共也只不過六題而已,香港單元可算是佔絕對優勢。厚港而薄中,難怪人們會質疑「去中國化」。

深淺難易難以把握

然而,香港這個地方政治陰謀論已經夠多的了,筆者「從個人情感上」並不願意相信這種厚港薄中是源於刻意的「去中國化」圖謀,而更願意從命題操作上去「體諒」考評局所面對的困境:如果中國單元的議題完全不考,不止有「去中國化」之嫌,而且也有悖課程指引──課程包括六大單元,任何一次考試都不應該有任何一個單元完全沒有觸及到。但真的考核中國單元,那麼命題的深淺難易非常難以把握。考得太深,則可能絕大部分考生人仰馬翻,這可不是鬧着玩的;如果想考得淺些,這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從根本上說,中國單元的議題,本來就沒有多少是淺的!

香港,無論社會如何多元,爭議如何激烈,說到底也只是一個城市。中國,則是一個國家,一個龐然大物。即使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背後也可能存在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經濟原因。如果光是注意當下被傳媒熱炒的新聞事件,而不深入了解事件背後由來已久的發展歷程和背景,這就一定流於表象,得出來的結論也沒有多少學習上的價值。例如探究中國的傳統文化變遷,非常多的教科書和「權威」教學參考資料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遷歸因於改革開放,彷彿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只是1979年改革之後才出現,然後把中國各地的傳統文化習俗、文物的變遷破壞歸咎於經濟發展。這簡直錯得離譜!

自晚清鴉片戰爭失敗以來,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和推行洋務運動,已經開啟了中國城市化、現代化的步伐,中國的傳統文化從那個時候已經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再經過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新中國土地改革對士紳地主階層的打擊, 「文革」的破壞,中國的傳統文化、宗族制度和生活習俗,早在改革開放前就已經凋零破敗了。改革開發的經濟大潮雖然對傳統也有衝擊,但毋寧說是為傳統的復興提供了更自由的思想空間和更充足的經濟資源。

每當筆者看見那些想當然地以為改革衝擊傳統的教材之時,未嘗不嘆息痛恨之!

但話又說回來,正因為中國的每一個小事背後都是千迴百轉,所以學與教的壓力和難度都是極為巨大。顧得了廣度,就顧不上深度,反之亦然。如此課程,真教考評局不知該如何拿捏命題深淺、調控評改要求,何況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國議題可以淺白化處理的!看看舊制預科通識科的中國單元題目,命題非常到位,往往能夠準確捕捉到當時的中國社會爭議焦點,但因此題目難度也非常高。預科通識只是一門兩三千人選修的科目,題目出得深也無關大局,但新高中通識卻是人人皆考的必修科,出題過深,全港覆沒;出題要淺,上哪找淺的議題去?

所以說,中國單元考得少,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2013年3月5日 大公報 A38)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