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穀貴傷民,穀賤傷農。說的是如果穀物糧食價格太貴,就會傷及民生,如果穀物糧食價格太低,又會傷及農民利益,這是古人對糧食價格作宏觀調控的經驗思維。不止糧食價格,其實世事皆是如此,無過亦無不及,包括通識教育科的公開考試及格率。
「合格率」不合時宜
當然,在「水平參照」這個新的評分標準下, 「合格率」幾乎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甚至政治不正確的字眼。然而,即使不再使用「合格率」這個說法,不等於能夠改變人們長久以來的思維習慣──到底要多少分或者哪個等級才算「過關」?名之廢用,不等於實之不存。根據大學的最低收生標準,通識教育科第2級便可達標,這個第2級,不就實質上等於「合格率」了嗎?然而更加讓人意外的是,第一屆DSE考試獲得第2級的考生,居然高達百分之八十九有餘。換言之,近九成考生達到了大學對通識科的最低標準,或者用傳統的說法:合格。
這麼高的合格率,當屆考生當然皆大歡喜,如釋重負,但這跟穀賤傷農的道理是一樣的─糧食價格低廉,作為消費者的民眾當然因壓力大減而開心,但對於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來說,跟遭了天災那般無異,價低自然虧本,一年到頭的努力基本全泡湯了。
筆者並非要以此比喻老師的努力因合格率太高而浪費,而是要提醒一點:合格率太高,會導致從此之後師生對通識教育科產生一種輕慢的心理。反正橫豎都會合格過關,而合格過關的要求又僅僅是第2級而已,那就沒必要太上心了。於是乎,通識科教師絕大多數是兼任,本身還承擔着自己原有教授的科目,自然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工作優先次序,重本科而輕通識。另外,同學要應付中英數通外加兩到三個選修科。中英文的大學入學成績要求是第3級,第一屆中英文能拿第3級的分別只有百分之四十多左右,與通識科的百分之八十九相比,幾乎少了一倍。將心比己,如果你是考生,你會把學習重點放在只有百分之四十多人合格的中英文,還是有百分之八十九的通識科?何況,尚有其他選修科目,而這些選修科目的合格率(第2級),大多數徘徊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也是比通識科要低。
出題深合格率奇高
筆者並沒有就此而做過統計研究,但就着日常觀察和友校交流所見,上述所言的輕慢心,確實存在,並非危言聳聽。一方面社會上對通識科的考題有過於艱深的批評,但另一方面原來實際上通識科又是這麼容易合格過關的。請想像一下:從來只聞出題淺而合格率高,出題深而合格率低,但現在卻是一份題目艱深的考試卷但又有極高的合格率,這感覺真是有點詭異!
(2013年1月29日 大公報 B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