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宏觀穩定微觀變化

   

我這題目不是說中國經濟,而是講通識教育科的前景。通識教育科一直面臨一個兩難困境:

 如果把課程內容全部「務實化」,也就是全部明確下來,雖然師生都易於應付教學和考評,但這就等於重回課程改革前的舊路,很快就會貼試題、硬背誦;但若把課程內容徹底「務虛化」,表面上看似乎解決了舊課程填鴨背誦的弊端,但整個課程和考評都變得茫無涯際,學與教的壓力大到不可承受。

通識前路,應該務實,還是務虛?筆者給出的意見是,宏觀穩定,微觀變化。

所謂「宏觀穩定」,指的是課程各個單元可以把一些「長期議題」確定下來。至於「微觀變化」,是指在這些「長期議題」之下,用作教學的具體新聞時事、突發事件可以不斷更新。這樣就可以把務實和務虛兩者的好處結合起來。

以第二屆的練習卷作舉例來說:卷一的第1題,是涉及解決路邊汽車廢氣污染這個「長期議題」,而具體的新聞事件,是關於2011年通過實施的「空轉車輛引擎禁令」的執行情況。

為什麼說「解決路邊汽車廢氣污染」是「長期議題」呢?理由很簡單,這是一個長期爭論的議題。自1998年環保署首次提出「路邊空氣污染指數」以來,如何解決汽車帶來的路邊空氣污染問題,已經爭論了十幾年了。從如何管制汽車廢氣排放,更換環保引擎,到立法實施停車熄匙,各種政策方案爭論不休。一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的議題,筆者稱之為「長期議題」。

至於「空轉車輛引擎禁令」,則是近年一項新政策,所以是一新聞事件。但這個新聞事件在邏輯上也是歸屬解決路邊空氣污染這個長期議題的。

新政策可以不斷推出或者修訂,因此在日常教學時,需要不斷幫同學更新這些微觀的資料。但是新舊政策和大小事件從宏觀上也是屬於解決路邊空氣污染這個「長期議題」的,因此微觀更新之餘,仍可在宏觀上掌握「長期議題」的一些比較穩定不變的因素,例如,路邊空氣污染的成因,解決這種污染一般有哪些政策和技術方法等。

在指導學生掌握分析「長期議題」中的穩定因素後,然後再運用這些穩定因素去分析具體的微觀事件,或者用這些不斷更新變遷的微觀事件,作為佐證自己觀點的事例。

又如卷一的第2題,是關於非法人體器官買賣的。非法人體器官買賣,這是一個長期存在並難以解決的問題,問題的成因、影響,以及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其實都是有比較明確穩定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變化。而題目資料中提及的內地有青年人賣腎換iPhone,則是一突發的新聞事件。在日常教學中,突發事件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但更為根本的是,應該把性質類似的一系列事件的共通點挖掘出來,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突發事件、新舊政策,這些是微觀的現象。但微觀現象背後的所蘊含的長期議題,才是這一系列現象事件政策的本質。引導學生把握本質,而非僅僅了解表象,才是通識科長遠解決之道!

 

 

(2013年1月15日 大公報 B15)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