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性思考及持分者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一直都是通識教育科課程的重點推行內容─儘管直到現在,何謂「批評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似乎仍舊不甚了了。
不同之處在於態度
但持分者分析就不同了,不論是坊間教科書,還是考試評核要求,這兩項都已經深耕細作,深入人心,甚至似乎到了不證自明,不存疑問的地步。但筆者就偏要逆潮流而行,偏要用「批評性思考」去拷問一下這個多角度思考和持分者分析。筆者認為,所謂「批評性思考」,論其蒐集資料、分析整理、演繹歸納等思維技巧,其實與一般的邏輯思考並無二致。
批評性思考與一般邏輯思考相比,不同之處不在技術,而在態度──批評性思考對思考的對象、思考的過程,以及思考後形成的觀點,都抱持一份永遠警醒的態度,警醒思考有否偏頗,警醒思考有否存在局限,警醒思考的前提是否成立等。
好了,那就用這批評性思考來檢視一下持分者分析吧。只須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怎樣劃分區別「持分者」呢?
是依照各人不同的社經背景來劃分,還是依照各人不同的立場觀點呢?如果是依照不同的社經背景來劃分,但問題是:
相同社經背景的人,未必有相同的立場觀點;相同立場觀點的人,又未必有相同的社經背景。
舉一個簡單例子,香港的民主黨和民建聯,都是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政團組織,但彼此立場大異其趣。甚至同為以中產專業人士為主的泛民反對派政團的公民黨,與民主黨在許多議題的立場上也是存在較大區別。
既然相同社經背景的人,未必有相同的立場觀點,這種以簡化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持分者區分法,基本上就是與現實不符,邏輯上不通。但是,如果不按社經背景,只按立場觀點來區分不同的「持分者」,這種區分法,又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和意義呢?
在現實當中,對一項社會議題的立場觀點,絕對不止支持與反對兩種。有完全支持和完全反對的觀點,也有部分支持、部分反對的觀點,更有各種不同程度的修正觀點。如果一種立場觀點就開列為一個「持分者」那可就夠嗆了。
每個社會議題都可能有一大堆的立場觀點、因而有一大堆的不同「持分者」,何況這些「持分者」的社經背景又是千差萬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人進行思考分析的目的之一,是找出規律,簡化現象,方便理解。但如此持分者分析顯然不能達到簡化和方便的效果。就算真的只按立場觀點區分,那乾脆直截了當稱呼為「不同立場人士」便可,沒必要開創一個唬人的名詞術語「持分者」。
(2012年11月27日 大公報 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