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說明以下這個命題:通識教育既是與中英數一樣的學科教育,也是國民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先說命題的前半部。作為學科教育的其中一科,通識科的公開考試及評估就必須與其他學科一樣,其成績要對大學、僱主和社會有參考指引作用(frame of reference)。我們可以為通識教育列出數不盡的價值和目標,但是,在剝去一切意識形態化的價值爭論後,剩下的只有考試問題。
成績指引作用不大
當大學、僱主和其他社會機構人士拿到一份學生公開試成績單時,能根據各科成績去判斷該學生具備哪些知識或能力。如某學生中英文都3級以上,可知他語文能力良好;又如某學生歷史科拿5 級,經濟科拿2 級,可知他具有較好的歷史知識水平,但經濟知識水平較低。回頭再看通識科,目前的設計能具備這樣的參考指引作用嗎?答案是存疑的。當某學生通識科成績得5 級時,代表什麼呢?他的分析能力強?還是他熟悉國情、熟悉時事?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那麼絕對,因為它沒有其他學科那麼清晰明確的知識邊界。
學科課程範圍的開放性和考試評估方式的主觀性決定了這門學科不能具備與其他傳統科目同等的參考指引作用。何況,不同的學校可能開辦不同的範疇、單元,今年與通識科相關的時事與上年的又不同;校際和時間的差異進一步「稀釋」這種參考指引作用。久而久之,大學、僱主和社會人士可能不再理會通識科的成績,因為實在不知道它代表什麼。這樣的話,就大大浪費了教育界推行教改的一番苦心了。
最近,教育當局似乎也感受到了這個潛在的危機,開始提出通識科不能只討論時事,也必須灌輸知識,考試評估方式也強調一些可客觀化的標準。筆者認為,應該積極參與這些討論,一個正規的學科,不可能長期處於沒有課本、缺乏參考書和評卷指引的模糊混沌狀態。參加課程和評估設計的討論,就是為增強該科參考指引作用出一分力,就是為教改的成功添磚加瓦。何況,參加這樣的討論,不僅能把握住課程和評估設計的發展方向,對於上述命題的後半部,更有着超乎普通中學學科教育的微妙意義。
通識科評估需客觀化
由於通識科將「現代中國」和「今日香港」列為必修單元,而在教授其他單元時,中國內地或香港的新聞時事議題也自然是教師比較容易選取用作討論的個案,故此通識科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因為通識科被列為必修必考的科目,所以它大大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國民教育。
可以這樣說,必修必考,使到國民教育第一次被納入正規學科編制,被提高到不容忽視的地位。
這對於關心國民教育的人士來說,無疑是振奮和鼓舞的。但恰如上文所說,通識科的課程內容和評估方式仍然處在摸索階段。也就是說,國民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內涵在社會上仍處於不定向的狀態。也恰如上文所分析,一個正規的學科,只要重視它對社會的參考指引作用,就不可能長期處於模糊混沌狀態,最終必然會走向課程內容較明確、評估方式較客觀的道路。怎樣才能把握這個明確化、客觀化的方向呢?
─教育部門的諮詢組織、講座、研討會等;
─課本、參考書的編撰工作;
─過去相關科目考卷的整理工作;
─傳播媒介對通識科當作媒體產品的設計和推銷工作。
這幾種方式,集體構成了明確化、客觀化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一個人或單一機構對最終結果是否擁有絕對發言權,筆者不知道;但是,沒有參與這個過程的人或機構,則肯定沒有任何發言權。
(2012年9月25日 大公報 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