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看科幻小說拓寬視野

最近,我校一位資深的數理科和通識科老師介紹我看一系列的科幻小說──內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先生的作品。可能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幻想力,愛看小說卻一向不愛看科幻小說。可這位老師描述得很生動,忍不住拿來幾本試着看,結果,欲罷不能!

 記得幾年前在大公報推介過《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的一本科學及政治陰謀小說:《騙局》(Deception Point),恰逢剛剛推行通識科,而這本小說又是觸及全球暖化、極地融解等環境科學議題,所以大力推介。現在看過劉慈欣先生的作品後,兩相對比,丹.布朗的境界差太遠了。如果不在本欄目介紹劉先生的好作品,簡直說不過去。

科幻由科學支撐

劉先生從1985 年開始寫作,迄今為止共有三十八篇長短篇科幻小說。重點不在於他的多產,而在於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深植於對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的扎實知識,大膽地對理論和技術未來發展路向作出預測和推想,然後就着這種未來的理論和技術所引致的對人類社會體制、倫理的巨大衝擊進行描繪。因此,他小說中涉及的科幻情節不僅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而且故事情節具有非常深邃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辯性。

舉幾個例子,兩篇短篇小說《鏡子》和《混沌蝴蝶》,前者講述一樁中國貪污巨案,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後者講述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和北約戰爭,讀來有一種國破家亡的悲壯。注意了,這兩篇不是歷史或者現實小說,而是科幻小說——在現實上是虛構、但合乎科學理論的幻想技術之下,掌握這些技術的人物嘗試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走向。《鏡子》講一名本來研究天文氣象的工程師,用一部根據物理學超弦理論設計的電腦,不但在電腦模擬了宇宙大爆炸的過程,甚至模擬了能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這種對應程度甚至可以微觀到具體某個個人的生活歷程上,比如某個貪污幹部及其附屬集團的整個貪污過程。結果如何?當然是工程師拿着這個可作法律證據的電腦模擬資料,去找那些貪污案的當事人……

別以為看着很荒誕,這裡涉及一個由來已久的科學哲學爭論:到底自然現象是如量子物理學所主張的概率,還是由因果律所支配?如小說開首所言——「隨着探索的深入,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之海表面的漣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當這些規律漸漸明朗時,在量子力學中飄忽不定的實在圖像再次穩定下來,確定值重新代替了概率,新的宇宙模型中,本認為已經消失了的因果鏈再次浮動並清晰起來。」

至於《混沌蝴蝶》則相對比較簡單,一位南斯拉夫的科學家嘗試運用氣象學中的混沌學原理,也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製造呼風喚雨的效果,以阻止北約空軍對其祖國的狂轟濫炸,結果當然是先勝後敗,甚至家破人亡,讀來尤為令人惋惜。

劉慈欣先生最著名的作品當然是《三體》長篇系列,但中學生不妨先從其他短篇看起。老實說,如果同學能多讀這些優秀而深刻的小說,自然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哪用得着讀什麼通識科!

 

 

(2012年6月19日 大公報 B2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