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知識,長見識,與其培養什麼好奇心、求知慾之類的東西,不如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看法似乎老生常談,卻非常有用。如果學生從小就有閱讀的習慣,老實說,哪還用得着靠通識科來培養常識和思維。
現在通識科面臨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當考試試題有大量的閱讀材料時,當日常學習的教材又有更大量的閱讀材料時,不少同學要麼閱讀速度很慢,要麼根本就沒有閱讀的興趣和耐性。不通過閱讀材料,什麼「探究」、「討論」、「分析」等作為,全部變成空中樓閣式的空談。
有讀者可能說,從小培養閱讀興趣固然好,但如果小時候錯過了培養機會,那麼上了中學之後怎麼辦?因此不少學校總是有意無意之間,指定學生要定期閱讀新聞時事,並提交閱讀後的報告、感想、反思之類的文章。這種做法雖針對考試所需,但令人索然無味,不少被渲染誇大的所謂時事新聞,學生讀來並不覺得有趣。
怎麼辦?看小說!看好的小說!有誰會不愛看故事?尤其是青少年人。看什麼小說呢?坊間不少通俗小說作品,尤其是愛情類小說,也有不少學生讀者喜愛,尤其是女同學。寫得好的愛情小說,尤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知名作家的小說,例如張愛玲、亦舒等,讀其作品,當然會有所得着。
讀書不宜「偏食」
但是讀書像吃飯,不宜偏食,偏食就會有些營養過剩,有些營養不良。小說一樣,不宜只讀一類。香港曾經經歷過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發展鼎盛的年代,金庸、倪匡等名家的小說,不但是香港人真正的集體回憶,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幾代香港人的思維習慣和審美情趣。現在的青少年沒有以前的香港人那樣着迷這些香港經典了,筆者覺得非常奇怪的是,經常有人天天在喊文化保育、本地價值,卻很少聽聞有人關心如何向學生推廣這些絕對能讓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文學作品。甚至連內地課本,以及冰心編審的《中國文學史》,也一併收入金庸先生的文學作品,為何香港卻視若無睹呢?
要學生擴闊視野也好,提高語文能力也好,保育本土文化也罷,不一定事事都要追求當下的熱門話題,這也太急功近利了。為何不翻一翻香港本土的經典小說呢?既可解悶,更提高語文能力和知識水平,而且本身就是在實踐對本土文化的保育。
下一回我們真的再擴闊視野,介紹一些中國內地非常有趣又有益的小說。
(從小說開始•一)
(2012年6月12日 大公報 A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