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了解身外事學習真意義

教學,應該從學生身邊的事開始,以引發學習動機。這是常見的一種教學理念和論調,可筆者偏偏反對這種論調。

 先提提在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的「德國篇」。一般提起德國,自然聯想到德國的工業和軍事的尖端。但影片一反常態,並不從這種對德國的刻板印象開始論述,而是從德國的小學教育開始說起。影片中提到,在十九世紀的小學自然科學習室內,布滿了介紹世界各地風土人情、自然地理的油畫,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他們生活中可能永遠沒有機會接觸的事物。

這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教育!如果老是強調要將教學內容貼近生活,那麼學生到學校學習,就變得多此一舉。既然學習只停留在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的範圍,那麼何必離開家庭到學校去?既然到學校,就是要學習家庭日常生活所接觸不到的事物、經驗和知識,那麼學習才變得有意義、有價值。

現在流行的教學法,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往往牽強附會地硬是把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扯上關係,誤以為這樣做就會讓學生感到親切而易於投入。第一,學生感到與自己生活距離接近,不等於因此而覺得有趣,繼而投入學習。第二,現在網絡世代的學生或者青少年,別說學科知識,就算真的是他們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甚至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他們也可以表現出出人意外的冷漠。

課題無趣非因遠離生活

先說第一,學生覺得學習的課題沒趣,並不是因為課題與自己生活距離遠,無興趣就是無興趣,從小沒有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聽憑他們隨着最能吸引他們官能刺激的東西指引,比方說電玩等,很快孩子們就會對一切不能即時刺激他們官能的東西都失去了興趣和耐性。即使老師刻意把學科知識與學生們的生活拉近,開頭可能可以引起小部分人的觀望,但很快學生們就返回感覺無趣和冷漠的精神狀態。別把學生當傻瓜!當老師牽強附會地將知識和生活拉近,學生是感覺到老師那份牽強的。

再說第二,冷漠,對連自身生活也表示出冷漠,這可能真是網絡世代下青少年人的一大特徵。單憑將學科知識生活化這種微觀技術的安排,是不足以扭轉這個宏觀局面的大趨勢的。筆者觀察,不少老師非常熱心地設計生活化的教材,然而換來的只是無盡的挫敗感,因為學生並不是如教改理念所宣稱那樣因知識生活化而產生學習興趣。

面對這種局面,老實說,筆者同樣無良方。唯一可以做的是,盡量從低年級開始,扭轉他們的觀念和習慣:不要怕悶,應該直接面對沉悶;不要因為所學的知識似乎遠離生活而覺得事不關己,學習的價值恰恰在於讓你認識你生活中沒有機會認識的東西。如果所學皆是生活常識,那何來擴闊視野?到頭來還是在原有生活中轉來轉去,原地踏步而已。

真正的擴闊視野,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應該將自己的眼光投射到目前自己雙足去不到之處。

 

 

(2012年6月5日 大公報 B2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