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直面沉悶培養堅毅品格

上期提到不應片面地強調所謂「興趣」,當活動教學蔚然成風,就毫無趣味可言。

 我並不是反對進行多媒體和活動教學,而是反對誤以為透過這兩種教學可以引起學習興趣的這種迷思。多媒體教材和活動教學,有其本身自有的價值和目的,而不是用作對學生的官能刺激。比方說,在教授數理科抽象概念和空間運動時,設計精巧的多媒體教材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線性和非線性函數的區別、把分子結構內各類粒子的運動狀態、把時間空間的維度概念等,模擬但具體地展現於學生眼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又如,辯論、討論等活動,本身就是為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等不同技巧而設計,未必一定有趣,尤其對拙於言談的學生來說。

先苦後甜尋找真正趣味

真正的學習趣味,不是依附於多媒體的光影,不是產生於活動教學的喧鬧,而是深植於知識結構當中。知識所帶來的趣味,不是官能的即時刺激,不是短暫即倦的「有趣」,而是一股滲入靈魂深處的韻味。學習知識,理解掌握,宛如藝術審美那般愉悅;運用知識,分析解難,恍若藝術創作一樣狂喜。正如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所言:數學的境界,像詩一般。知識的趣味,不是產生於追求知識之前,而是內生於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就像穿過沙漠尋求綠洲一樣,綠洲的甘泉固然清甜,但總要先穿越乾凅的沙漠。在享受宜人綠洲之前,要先忍受沙漠苦行,這需要堅毅。

有論者可能覺得這種教育觀點很老套過時。

然而近年不是流行「情緒智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在做情緒的教育,只是師生都未必對此自覺而已。當片面追求「趣味」教學時,無形中在縱容甚至培養學生縱情於官能刺激。在這個娛樂過度的資訊社會,學生的刺激已經夠多的了,學校教育不必再添磚加瓦。相反,教育應該補足社會的不足,教導學生直面沉悶,學會與沉悶共存,培養自己的堅毅。

下次如果有學生抱怨某某學科很悶的時候,老師應該直接告訴學生: 「是的,這些是很沉悶的,請學會面對沉悶,克服對沉悶的厭惡!」

 

 

(2012年5月22日 大公報 B19)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