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最大的動力,不是來自外在的強迫,而在於學生自己的興趣。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西哲普遍認為,學習興趣來自好奇心,所謂「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新高中課程,尤其是通識教育科,似乎就是建基於這種引起興趣和好奇的教育理念。運用新聞時事材料取代課本教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每天報章的醒目頭條,遍布便利店和各大報攤,疲勞轟炸宣傳之下,學生自然有所注意,自然容易產生興趣。相比之下,課本教材就顯得刻板。
老實說,筆者對這種古老理念下的新潮政策有極大保留!
好奇並非萬靈丹
其一,求知慾源自好奇心,但好奇心未必帶來對知識的求知慾。好奇心是人類本能,但這並不意味着人們對任何事物都有同等強烈的好奇心。正如情慾也是人類的本能,但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也不會對所有異性(也不排除同性)有着同樣強烈的情慾。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好。人們通常對什麼有好奇心?通常三類: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八卦花邊新聞,以及知識學問。
與己相關,好奇求知,本屬正常,正如現時課程也常常強調新聞時事與我們的相關性。但是,前線老師經常會發現,就算是香港本地的社會時事,許多學生也是毫無興趣,毫不關心。我們自以為本地時事切身相關,但學生並不覺得如此,教育工作者不要對學生心態作主觀臆斷。
八卦花邊,好奇最旺!正如王爾德所言:人們對一切事情皆有好奇心,除了對值得的事情外(The public have an insatiable curiosity to know everything, except what is worth knowing) 。這種好奇心有多大的教育價值,不用我多說了吧。
知識學問,參差異常。對於不同的學科知識,源於天賦也好,出於後天也罷,學生的好奇求知也是大為差異。文科同學,對通識可能易生興趣,但理科同學就未必了。對一切學科皆為興趣的學生,常見;對一切學科皆有興趣的學生,未聞。
因此,所謂將學習建基於好奇、求知、興趣的理念和政策,其實是罔顧現實複雜性的想當然。
求知過程需毅力
其二,有好奇心不等於有為滿足好奇心而尋根究底的毅力。正如猜謎、估IQ 題,人人都會對謎底和答案充滿好奇心,但未必人人都對猜謎、分析IQ 題目的過程滿懷耐性和毅力,不少人巴不得馬上揭開謎底和答案。思考和探究,是一件疲憊辛苦的差事。人,總有逃避思考的惰性。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十來歲的青少年學生?
當然,喜歡猜謎和分析IQ 題的人,除了對答案充滿求知慾之外,同時也會非常享受思考分析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的確可以充滿智性滿足的愉悅─但有一前提,你必須先着意克服逃避思考的惰性。正如酒和茶,能品味者,茶酒皆是回味無窮。但論其本身味道,酒是辛辣,茶是苦澀,天生愛喝的人,畢竟少數。能夠細品其韻的人,其實都是多飲多試以「訓練」自己味覺的,克服掉辛辣和苦澀,最終能化苦為甘。
光依賴好奇,是不會產生持續追求學問的求知慾和動力的。
(2012年4月24日 大公報 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