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只聞「知識就是力量」,未聞「思維就是力量」。倒不是說思維不重要,而是要強調一點:思維和知識,兩者怎能截然二分?有知識,磨練思維則易如反掌;無知識,磨練思維則無從做起。
所謂思維,只不過是將知識作合乎邏輯的排列組合而已。如果沒有知識,思維則無內容可作排列,無資料可作組合。思維,並非獨立於知識之外的實體,而僅僅是表現知識的語法而已。正如一個學習英語的人,可以有詞彙而欠語法,但決不可能有語法而無詞彙。語法一如思維,是表現知識、詞彙內容的形式,本身並非實體。
通識科最大的困境,並不在於傳媒追問不休的「考生作答的立場會否影響分數」,而在於整個學科建基於對知識和思維的二分。教育當局總是強調,該科並不考核學生對某方面知識的記憶,而是根據真實發生的時事議題,去考核學生的思維而已。
知識不足思維難現
文憑試出爐後,傳媒老盯着一些所謂的敏感題目,例如卷一第3 題問及香港政黨政治,又是例行公事地炒作考生作答立場,說實話,連我這個旁觀者都覺得問得很煩了,當局都回答成千上百次考生立場不會影響分數了,能不能問一些專業一點的問題─該科如何能令學生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去回答思維要求這麼高的考試題目?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作答題目時什麼思維都無法鋪開。
例如上述題目,政治組織、管治效能這些概念,難道這不是知識?當然可以改頭換面稱其為「常識」,但無論稱作「知識」、「常識」、「通識」,還是別的什麼識,都不能改變其性質─這些都是學生作答時必須掌握的具體內容。如果對這些內容一無所知,或者理解得似是而非,則什麼思維都是白搭!
一句話,我絕對不擔心考生因作答支持泛民政治組織的立場而被扣分,但我很擔心有考生會把環保團體當成政治組織但又解釋不清這些團體有何「政治性」而失分;很擔心有考生會把「功能組別」當成了政治組織……
課程檢討要對症下藥
根據考評局公布的《香港中學文憑通識教育科評核大綱2012》,評核目標的第一項:評估考生對科目的主要意念、概念和詞彙有充分的認識。這裡說的「意念、概念和詞彙」說到底就是知識性的內容!雖然遍查《通識教育科課程大綱》都無法確知這些「意念、概念和詞彙」到底具體指什麼意念、哪些概念、有何詞彙。
最近新聞報道說,考評局準備和教育局在考試之後檢討包括通識科在內的新高中課程,這當然是好事。但檢討要對症下藥,請當局着意檢討通識科如何協調知識傳授與思維培養這兩者的關係。
(2012年4月17日 大公報 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