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對資訊的狂熱和對知識的冷漠

 知識是資訊,但資訊卻未必是知識。這本來只是常識, 但在注重「常識」(commonsense)的通識教育科中,卻常常有意無意間混淆了兩者,以至於當要求落實「自主學習」時,老師都不知是要促進(facilitate)學生自主學習資訊,還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知識。

 如果是前者,在現今這個數碼資訊無遠弗屆的時代,幾乎不怎麼需要老師促進,資訊都會無孔不入地鑽進學生的眼睛和耳朵之中。接觸資訊的途經,更新資訊的速度,老師不見得比學生有更多的優勢。而老師對資訊的消化整理能力,據說應該比學生更強,因此老師的角色應該是教導學生掌握分析資訊的技巧能力。問題是,資訊流動太多太快,讓人們更多地是沉溺於「更新」資訊,而非「分析」資訊。更新資訊,只須按動一個上網鼠標,一個手機按鈕,各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資訊標題、刺激官能的影音圖像就會搶着進入眼簾。分析資訊,卻要開動腦筋。別低估了開動腦筋的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在於思考令人疲倦,更在於思考令人沉悶。花時間用於思考,等於「浪費」了更新資訊的時間!誰說學習的動力在於好奇心?說這句話的人,完全低估了科技發展對迅速滿足好奇心和迅速引起新的好奇心的巨大影響。如果一個謎語或IQ 題的答案,按一個鈕就可以知道了,那我何必費神去分析呢?按下這個鈕後所知道的答案是否恰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經提供了一個「答案」了,對這則資訊的好奇心已經滿足和完結了,是時候要看下一則資訊了。對資訊更新的狂熱情緒,已經使我們失去對資訊細嚼慢嚥的耐性了。說句難聽的,我們的教育改革理念對資訊時代如何影響學習心理,基本上都是錯誤的研判。

如果是後者,老師應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首先這種提法顯得冗長,自主學習,不就是「自學」,何必另起新詞?更為根本的是,要學生自學知識,不僅低估了知識學習對於青少年的難度,更完全沒有針對一個越發普遍的青少年心理——對知識的冷漠。語文數學,文理商科,概念理論,與我何干?別以為通識教育科使用日常生活真實發生的議題事件,學生就會有興趣。消遣娛樂之外的社會時事,就算發生在香港本地的,有興趣了解的學生也不見得很多。何況,要了解時事議題箇中理路,既需要有相當的各種學科知識基礎和語文能力,又要有清晰條理的思維頭腦,這對於一個十來歲的青少年來說,談何容易。不要說讓學生自主學習,就算老師手把手地講授,恐怕也不易掌握這些瞬息萬變的社會議題。

學習,是一個既沉悶又辛苦的過程,與其想當然地以為學生的好奇心能夠像永動機那樣牽引學生自主學習,不如老實面對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冷漠和畏難。與其想當然地以為弄一些多媒體教學材料就可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不如老實面對學生對資訊更新更加狂熱,網絡遊戲和動漫產品的吸引力更遠勝於多媒體材料。

一切教育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教育心理學的問題。如果教育措施不能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發生作用,那麼一切都只是想當然。丟棄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浪漫想像,正視資訊時代下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原因,對症下藥地加以引導,這才是教育。

 

 

(2012年3月27日 大公報 A35)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