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快速資訊時代下的通識教育

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誘發我們對事物更新的要求,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快。我們還沒來得及細讀一件新聞時事,新的事件報道就以文字、網絡、電子傳媒等變幻的方式接踵而至。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收,新的資訊、文字、語言、聲音、光影、圖像都像水銀灑地一樣,總有辦法鑽進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的腦海充斥這許許多多片斷的印象和零碎的語言──能夠讓我們留下印象的,未必是最理性的評論分析,卻肯定是最刺激、最震撼官能的符號。

 感官刺激代替深入思考

 特首選舉,唐梁曾的所謂「黑材料」,我們都會有所聽聞,但好像對哪一人的黑材料都理不出個頭緒來。你能說出「西九事件」到底是什麼回事?婚外情、僭建,這些都很簡潔易明。但是,捫心自問,對唐先生這些污點,自己的注意力是放在嚴肅評論上呢,還是更為留意那些惡搞諷刺?

香港和內地的矛盾,若要不斷地刺激我們的憤慨感,這很容易,因為在傳媒和網絡上,有供應不盡的內地遊客缺乏公德行為的圖片影像。要冷靜下來思量箇中癥結,構想解決方案?對不起,我們沒有這份耐性。我們寧可繼續尋找更多的圖片和能刺激官能的痛快文字,享受這份連自己都未必自覺的憤怒所帶來的「亢奮」。

標準的課堂教學中,開頭總是有一項叫做「引起(學生)動機」。老師借助影片、多媒體等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材料,希望能引起學生對該節課堂學習內容的興趣。影片和多媒體產品幾乎總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這份注意力往往只能維持到放映結束,不見得能延續到接下來的書本文字講授階段中去。

如果說學生完全不懂得討論通識時事、完全不懂得作答通識考題,這是極少見的。更常見的是,學生總是東拉西扯地說上或者寫上幾句相關的語句、時髦的口號用語,甚至最近發生過的事例。但要他們作出稍微深入一點的分析,要他們的評論再緊扣主題一點,他們往往就做不到了。說得俗點, 「人人都能吹上兩嘴」,但僅止於此而已。

資訊過速衍生三誤區

我們幾乎對任何需要時間的嚴肅閱讀和思考都失去了耐性,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對此並不自知;

我們誤以為自己是在開放心靈接收新資訊,其實我們只是沉浸麻醉在不斷快速變幻的資訊符號更新之中;

我們誤以為在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裝備自己,其實只是在「自我強迫症」似地一會兒電腦上網、一會兒查智能手機,甚至同步進行;

我們誤以為自己在嚴肅討論着社會時事,其實只是在不自覺地拾人牙慧,重複資訊世界中最能刺激我們官能的語句和口號而已。

一切都恍如浮光掠影,容不下半點沉靜深思。我們似乎坐在一架資訊過山車上,速度快得在這個位置上都還沒反應過來,已經飛到下一個位置上了。過山車上的人不需要思考,也容不得思考,只須享受這速度帶來的快感。

我們的世界,我們未來的社會,真的不再需要深思熟慮和專注耐性?我們的教育,尤其是通識教育,是迎合這架過山車,甚至為它加速呢?還是稍微放慢一下速度,能為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在這接近瘋狂的資訊快速更新時代,留下一塊靜土,培養一些久違了的人格特質——沉靜、耐性和專注呢?

 

 

(2012年3月20日 大公報 B2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