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評者心如鐵依文不依人

本文題目的意思是評改試卷的閱卷員老師,只會依照考卷文本來評分,而不會管這份考卷是什麼人做的。評改試卷

本來就應該如此,似乎沒有必要特別提及。

通識科每逢公布樣本試卷、練習試卷,傳媒自是炒作一番。拿着這些試卷題目,邀請幾位城中名人試着去做。做完之後,再叫現任通識科老師評改。倘若城中名人的分數很低,甚至不合格,那通識科又爆醜聞:連城中名人都無法做得了,通識科試卷大有問題,通識科本身就大有問題。

 可是,誰人告訴過大家,名人就一定能做得了通識科題目?誰人告訴過大家,名人做不了的通識科題目,學生也就一定做不了?

筆者也參與過評改名人作答的通識題目,評改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依文不依人」。管你是名人還是俗人,一切依作答的文本評改,一切依照統一的評改標準評改。正如公開考試一樣,評改老師不必也不需要知道考生是來自名校,還是來自一般學校,所謂評者心如鐵、依文不依人,這才是公正的考試。

何況,評卷老師所依據的評改準則,並非依照他個人的主觀喜好,而是所有參與評改的老師一同商擬所得出的共識,評卷老師是有責任要遵從這個共識評卷標準的。如果只憑一位老師評改,可能會有所偏差;但若果所有評改老師都認同的評改標準,那麼這就變成集體智慧,偏差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

當然,有大言不慚者還會繼續咬住不放:評改老師的集體共識又如何?集體共識不等於是集體智慧,甚至狂妄地認為,香港老師的水平有限,根本沒有能力和智慧評改通識科。

如果話說到這個份上,就已經不是通識科一門學科的問題了,這是社會與教育界之間的互信問題了。

其實,社會各界尤其是家長,主要擔心的恐怕不是什麼互信問題,而是如果通識科試題連名人都做不了,那麼中學生如何應付得了!通識科經常強調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批判性思維。既是如此,不妨對這種「名人效應」進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名人能否作答通識科,與通識科本身是否合乎教育原理,兩者沒有必然聯繫。

參考課程和考評指引,通識科需要掌握和運用不少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概念、知識和分析技巧。沒有接受相關培訓的人,無論是名人與否,作答題目未能合乎課程要求,其實是正常不過的事。要知道,通識科雖然涉及常識,但並不等於常識。相反,課程要求同學在常識的基礎上,運用人文學科的概念和思維方法,從常識中提煉出自己獨立的觀點,而非停留於常識本身。

通識科雖然面臨許許多多的爭議,但是鼓勵和培養同學有獨立的思考,這一點對於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主流,恐怕並無異議。什麼叫獨立思考?請從打破迷信「名人效應」開始!

 

 

(2012年2月7日 大公報 B1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