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個人成長」必考生搬理論必輸

通識六大單元中,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似乎最為簡單。更加準確地說,這個單元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最近,學生最容易理解,同時這個單元所涉及的知識含量又似乎最少。更為重要的是,幾乎可以準確地預測,考試必考!卷一會有一題,就差卷二有沒有了。

 投入角色亦要客觀分析

關於這個單元的議題,筆者發現坊間參考資料非常多,比其他單元要多得多。不少課本很機械地將許多青少年心理學、社工、輔導學的專業理論予以講解,彷彿不用這些專業理論,就不能有效分析探究這個單元的議題。然後,在設計學習活動和習作時,又要求同學將香港現實中的青少年議題個案,硬性套入這些理論,最後弄得穿鑿附會,學生也覺得束縛手腳,人仰馬翻。

對於如何應付這個單元,筆者想提出兩點意見:

第一,幾乎所有這個單元的議題,說白了就是各類青少年問題,例如校園欺凌行為、網上交友、親密關係、吸食毒品、情緒健康、朋輩相處、越軌行為(例如性行為、干犯刑罪等)等。說「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議題」,又長又抽象;說「青少年問題」,人人皆明。

第二,同學在分析探究這個單元時,要學會當一個社工,要懂得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分析、評價各種青少年問題。由於同學自身也是青少年,這些問題可能自己也會碰到過,因此有時就會角色投入有餘,客觀理性不足。這種過度投入的情況在其他單元是非常少見的。

既然整個單元都是在分析青少年問題,那麼無論是何種問題,都離不開上期提到過的4 個要素:問題本身,問題帶來影響,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先說問題本身。同學必須能有效地運用概念,去指出和概述一個青少年問題。什麼意思呢?例如樣本試題中的「穿舌環」一題,資料涉及兩個女孩子在討論應否為了男朋友而穿舌環。資料中的描述,全部都是日常對話用語。同學首先必須先分析這些日常描述,然後用學術化的概念,將這裡涉及的青少年問題提綱挈領地點出來──這裡涉及青少年個人形象和情侶關係的問題。

理論可以參考不可硬套

一言蔽之,分析題目資料的具體描述,概括出這些資料到底反映什麼青少年問題。

至於影響、成因和解決方法,一如上期所言,在此不贅言。這裡只提一點,各種分析青少年問題的專業學術理論,參考一下,完全可以;生搬硬套,多此一舉;死記硬背,絕對不行。各位同學,你們自己本身就是青少年,捫心自問,分析評論這些涉及自身的問題,你真的要借助這麼多理論,才能有效分析?

 

 

(2011年11月29日 大公報 A3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