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公報》採訪筆者,提到筆者主張答題時不用太廣闊。有同行問我,為何有此主張?通識科不是着重多角度思考嗎?既然多角度,那當然要有足夠的廣度。是不是報刊斷章取義了?
報章沒有斷章取義,但要留意採訪文稿的上下文。筆者的意見是,如果同學在答題時,能夠同時兼顧廣度和深度,那當然是完美的。但是,公開考試的答題時間有限,如果不能做到兩者,那就必須取捨。筆者認為,如果取捨,那麼寧取深度,捨棄廣度。寧可深入地分析闡述兩三個論點,總比鋪開一大堆論點但每一個都蜻蜓點水地分析要好。
為什麼要這樣取捨呢?道理很簡單,通識科的要求有別於其他學科。其他學科一般是按點評分,學生答中一個知識點,就得到相應分數。因此在這樣評分機制薰染下,學生也就像打拳擊的「數點數」,習慣了在答題時計量自己的論點。但是,通識科完全是另一回事。
時間有限寧取深度捨廣度
通識科不是像其他學科那樣,有着明確的知識範圍和基礎。既然沒有明確的知識範圍,那麼就不可能按點評分。考評的實踐證明,這門學科的確也不是按點評分。評分時,更多是考慮同學分析論證一個問題是否有條理,是否理據充分,而不是作答了多少指定的知識內容。
因此,如果一個同學只是鋪天蓋地式堆砌許多論點,但每一個論點都沒有說明透徹,所謂「一句起,兩句止」,那樣是不能達到論證充分的要求的。所以,筆者才提出,如果要在廣度和深度之前取捨時,寧可取深度,把每個論點論據細細地闡述清楚。
話又說回來,什麼叫做深度呢?這樣對學生講,恐怕不少同學依然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舉個例子,如果題目問及,為什麼中國上海要成功引入迪士尼,就必須引入中國元素?(考評局樣本試題)如果取廣度,那麼可以答許多論據:中國觀眾可能未必熟悉迪士尼卡通人物;中國觀眾更加熟悉傳統的中國神話、童話人物;中國觀眾看見迪士尼樂園內有大量中國傳統的元素,可能倍感親切,更易於接受等等。
如果取深度,又當如何?到底中國元素所指為何?能舉幾個例子說明嗎?除了傳統的中國神話童話人物之外,中國的其他傳統東西例如衣食住行,是不是也要成為中國元素而引進其中?為什麼認為中國觀眾不熟悉迪士尼卡通人物呢?具體哪個卡通人物是內地觀眾未必了解的?熟悉感真的那麼重要嗎?沒見過所帶來的新鮮感,是不是更加吸引中國觀眾呢?除了卡通人物之外,樂園主要是一系列的機動遊戲。機動遊戲又是不是中國觀眾或者消費者所普遍陌生的?機動遊戲無所謂中國元素或者西方元素,遊戲本身的刺激性是否就足以吸引中國遊客,而無須文化元素開路?
粵語俗語有言:小數怕長計。一個論點,透過舉例,舉方方面面的實例,就可以把它說得非常透徹。這就是深度。
(2011年10月25日 大公報 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