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教學要有可操作的目標

承接上期,什麼叫做「可操作的目標」呢?

但凡接受過教師培訓的同行,都會知道怎樣寫教案。教案上頭一項,往往就是教學目標。雖然很少老師有時間每節課都寫教案,但是教案的功能在於,提醒老師每一節課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所有教學流程編排,都只是服務於這個教學目標。

其他學科沒有這個疑惑,因為課程範圍明確,知識本體明確。但是,通識科與別的學科不同。我們上一堂通識課,到底要求學生掌握什麼呢?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學生會問,上完一節通識課,我們到底學什麼了?如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麼教學就會變成盲無目的,所有的教學安排,包括講授、互動、提問,全都可能稱為走過場。

設定3 個目標

撇開一些冠冕堂皇的課程術語,一堂通識課應該設定至少3 個可操作的目標:

◆分析能力的培養◆背景知識的了解◆專門概念的掌握

別以為我是在製造另一堆假大空的名詞,且聽我細細道來……

分析能力的培養,這聽起來最虛。但根據通識科議題和考評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大類能力:綜合概述、分析現象、評論觀點和解決問題。

所謂綜合概述,通識科不是經常用剪報資料作教學材料嗎?剪報資料中有文字(包括報道類文字和評論類文字)、數據、圖表、漫畫、照片等不同的形式。學生在分析箇中現象、評論內裡觀點之前,首先必須閱讀理解資料,明白其所言何事。可別小看了這種閱讀理解能力,同學往往弄不懂到底怎樣做,最後只是搬字過紙,沒有展現出任何綜合分析概括的能力。這些往往在卷一每題的(a)小題考核學生。

所謂分析現象,日常教學由於着重剪報,故往往集中在具體的新聞事件當中。但是個別新聞事件並不一定是一個普遍現象,因此關鍵是分析事件背後長期存在的、有待解決的社會現象。例如,若只是極個別青年人是「雙失」,那麼這個別事件就未必有多少社會性。但是,如果越來越高比例的雙失青年出現,這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學生必須掌握,透過個別事件,分析這是否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分析這個社會現象的成因和影響。這往往在卷二每題的(a)小題考核學生。

所謂評論觀點,就是上述的社會現象,總會有不同的人士(也就是所謂「持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觀點。同學必須在理解這些觀點為何的前提下,懂得評價這些觀點是否可以被接受。這就是經常見到的「你多大程度╱你是否同意」題型。

所謂解決問題,就是從個人、社會和政府角度,提出可以解決不同社會問題的方法。這種題型也不罕見。

所以,日常教學當中,其實已經融入了分析能力訓練、應考的訓練。下期再談另外兩個目標。

 

 

(2011年10月18日 大公報 A25)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