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何解?在通識課堂中,學生討論議題滔滔不絕,言之有物,是不是意味這堂課的教學是成功的?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透過老師的教學,讓學生對討論議題的知識能從無到有地掌握,那麼這堂課就是成功的教學。如果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並不是因為老師教學有方,而是因為學生本身就具有廣泛的課外知識和學科知識基礎,那麼這個課堂就算不上最成功。因為老師的教學,僅僅是提供一個平台或機會,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展現出來而已。
成功教學從無到有
一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讓本來對此一無所知的同學,在上完課之後能有所掌握和了解。在普及教育下的通識教育,這才是重點。倘若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達不到這個從無到有的效果,而僅僅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基礎好的同學一展所長,這就不是成功的教學,這就仍然停留在精英階段的通識教育。
因此,僅僅看學生課堂討論是否熱烈,看不出這是否是一個成功的課堂。或許學生本來就基礎很好,老師沒怎麼教,他們就自動展現其所長。說得難聽些,這些學生的本領其實跟老師的教學沒多大關係。
那麼應該怎麼做?兩句話:量學生之力而行,教學目標、要求要明確,而可操作。
首先要量學生之力而行。要理解什麼叫量力而行,就要先明白什麼是不量力而行。香港教改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揠苗助長。要求學生掌握的課程內容和考評要求,往往與學生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當學生仍舊處於「寂寞的十七歲」階段,課程卻要求他們縱論社會時事、天下大勢。但沒有辦法,教改現實如此,前線老師只能因勢利導。比方說教通識人文社會單元,自然要教「民主」這個概念。怎麼教呢?倘若從古希臘羅馬對民主的界定,一直掃到現代的界定,表面上似乎符合多角度思考的原則,實則師生皆吃不消。
那該怎麼辦?簡化定義加現實例子。如果把西方歷代先哲對民主的界定都羅列出來,那麼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頭昏眼花,不知所云。因此老師有責任要將這些界定加以簡化而重作界定,再附上現實例子,這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有同行可能會問,這樣會不會變相將老師個人的看法灌輸給學生?我的回答是,第一,如果老師不作簡化,這不等於沒有灌輸,只不過改為灌輸歷代先哲的界定而已。
第二,是羅列一堆學生看不懂的東西好呢,還是用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的老師簡化界定好呢?前者是鮑參翅肚,學生消化不了;後者是粥糊,但學生能吸收掉。雖然最終目的仍舊是希望學生能吃鮑參翅肚,但也沒必要一開始就灌他們吃這些吧。至於可操作的目標要求,下期再論。
(2011年10月11日 大公報 A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