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看上去好像有點玄,其實說白了很簡單。所謂特定事件,每天報章頭版報道的,大多數是一件具體的事件。比方說,近期報章頭條有: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訴訟、品學兼優中學生墮樓身亡、八號風球造成船隻擱淺上岸等。這些往往是通識科教學的重點剪報教材。
依賴頭條易忽視長期現象
至於長期現象,指的是一些長期存在、並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當然,所謂長期現象可能就是由許許多多性質類同的特定事件所構成。由於沒有什麼特定人物、情節,故此長期現象很少會成為報章的頭版頭條。因此,如果通識科教學非常依賴剪報的話,那麼長期現象就可能在教學中被忽略掉了。
然而,如果檢視通識科的考試卷,包括高補試卷和新高中模擬試卷,就會發現,其實不一定按照熱門的特定事件來命題的,更多是根據一些長期存在的現象來命題。比方說,新高中通識模擬試卷卷一三題:穿舌環、國民身份認同、信譽蔬菜;卷二三題:家庭衝突、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國新舊節日。六條題目沒有一題是針對近年任何一件熱門的時事事件,全部都是一些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
可能讀者會反駁:模擬試卷是參考用的,未必針對特定事件來命題。但筆者要強調的是,即便是到了真實考試,也不可能每一條題目都依照特定事件來命題。畢竟特定事件背後往往反映了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社會爭議,畢竟特定事件的發展趨勢在報章報道時往往尚未明朗。因此,學與教不能過於依賴報章頭條所報道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要發掘事件背後的長期爭議。
舉個例子,近年司法覆核的訴訟不但越來越多,而且據說訴訟背後有政黨操縱。司法覆核案件,是闡述「法治」概念的絕好事例。但如果在學與教中僅僅是將一個一個訴訟案件割裂地探究,則不但會糾纏在複雜的細節中動彈不得,而且也看不到這些案件所反映出來的長期爭議,例如行政當局的施政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質疑挑戰,政黨是否以司法訴訟作為政爭的工具,市民動輒運用司法覆核挑戰行政當局,一來反映市民權利意識的高漲,但二來亦引起社會對訴訟帶來的社會代價的擔憂等等。
含長期爭議的事件是重點
因此,在通識科學與教中,不應僅僅被報章頭條牽着鼻子走。更為重要的是,應該發掘一個個特定事件背後所隱含的長期爭議。有短期新聞效應的特定事件,可能僅僅是個別事件,未必有什麼代表性,更加不是長期存在的爭議。這些個別事件並不值得花時間細究。相反,能夠反映長期爭議未決的事件現象,才是教學重點,才是命題常見的題材。
(2011年10月4日 大公報 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