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標題的問題,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確實答案!
讀者可能覺得我欺場。既然不知,你又何必寫這個題目?話非如此說,批判性思考,幾乎成了通識教育科課程所宣稱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即便不能確知,也不可輕視。
通識教育科課程常常提及ABC:A 是Awareness,B 是Broadening,C 就是Critical Thinking 即批判性思考。然而,不但在現時許多課程教學指引上,到底何謂「批判性思考」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問題,在考試評核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要求。
兩個「凡是」不可取
既然沒有官方指引,那麼「民間」指引就會自動登場了。根據筆者有限的觀察,不少師生在實際學與教操作中,把批判性思考變成下列公式:
.凡是批評、批判的,尤其是針對當局的,就等於批判性思考;
.凡是支持、肯定的,尤其是指向當局的,就不算批判性思考。
面對這種港版「凡是派」,筆者有時真的啞然失笑。
從學理上而言,批判性思考,既是一種思考上的自覺態度,也是一門思考上的技巧功夫。但批判性思考與否,決非以立場觀點來劃分。對一種觀點支持與否,要看它背後的分析推論。不能在情緒上不喜歡某種觀點立場,然後就不管這立場背後有任何推論,都一股腦兒稱其為「非批判性思考」。
自覺態度是前提
目前坊間不少介紹思維方式、邏輯方法的網站、參考書,這些都能非常專業、系統地介紹批判性思考的各類技巧。但是,筆者更要強調的是,批判性思考首先必須是一種自覺態度──一種對社會各種觀點都保持警惕、存疑,避免盲目迷信的自覺態度。沒有這種自覺態度,什麼技巧都說不上、用不上。一種觀點在傳媒、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馬上就不自覺地投入其中、融入其中,什麼思辯技巧都拋諸九霄雲外了。
因此,先培養這種批判性思考的自覺態度,要遠遠重於學習各種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不要低估了箇中難度。思考,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其實是非常簡便易為的。培養批判性思考,先從克服思考的惰性開始。
至於如何在日常學習、答題考評上融入批判性思考,下期舉例再論。
(2011年9月20日 大公報 A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