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固然輔翼學習,但辯論亦能輔翼學習。此話怎講,理由有三︰
理由一,兩者主題吻合。根據辯論學的的標準教科書
ArgumentationandDebate:CriticalThinkingforReasonedDecisionMaking(AFreeley著)的說法,辯論比賽的題目基本分成三類︰
?事實性,例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政策性,例如「政府應盡快落實公平競爭法。」
?價值性,例如「文化保育比經濟發展更加重要。」
上述三例,既可以是辯論比賽題目,也可以是通識教育科探究主題,甚至考試題目。
理由二,兩者技巧類似。無論是辯論,還是通識,最重要的技巧,莫過於資料蒐集和語文思辯。沒有資料蒐集,辯論則成泛泛而論,通識則變空洞無物。而語文和思辯,兩者相輔相成。思辯能力,要通過對語言的精確運用,方能展示。對語言有着較強的敏感度,才能磨煉思維。譬如上述例二,有沒有「盡快」二字修飾語,思辯方向截然不同。
理由三,辯論提升學習動力。前兩項理由,旨在說明辯論與通識的相似性,學習辯論的過程,也等於在學習通識。除此之外,由於辯論是競爭性的活動,它能使雙方為追求勝利的滿足感而努力鑽研,因此比其他學與教方法更能提升學習動力。
雖然如此,但有機會參與辯論比賽的同學,畢竟只是少數。沒有機會參與實戰計畫的同學,又如何從辯論中獲益呢?方法有二︰
方法一,學習欣賞辯論比賽,從欣賞中獲益。如何欣賞呢?從關鍵辭彙到完整論證,從理解正面到理解反駁。雙方有沒有界定關鍵辭彙?彼此的界定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不同點在哪?誰更合理?正方論證用了甚麼理論和例子?反方駁論又抓住了對方哪些理論漏洞?提出了哪些例外的事例?總而言之,欣賞辯論,必須要磨煉一心二用,既考慮正方,又顧及反方。同理,通識學習,往往採取議題探究。甚麼叫「議題」?社會各方對一個問題(不外乎事實、政策或價值)欠缺共識、存在爭議,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議題。如何「探究」?不外乎探討各方立場、理據,然後加以評估,整個思維過程與辯論無異。
方法二,模仿辯論員的思維,從模仿中學習。光是欣賞不夠,還要模仿。怎麼模仿呢?如果沒有通識科的學習,沒有機會出賽的同學,其實沒有任何機會、場合可以模仿辯論員。恰恰是通識科的學習,為沒有機會出賽的同學提供了模仿辯論員思考方式,乃至辯論員表述方式的機會。這裏要強調的,不單是提供機會給無出賽機會的同學,更重要的是實踐!光靠方法一那種停留在腦海裏的學習,是不足夠的。必須將腦海裏的想法說出來,寫出來,並與其他同學交流比併,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2011年5月5日 星島日報 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