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言,通識科一大弊端是被傳媒意見左右,不易養成獨立思考的自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就是缺乏深入,流於表面。什麼意思呢?且看下例:
當前最熱門的中國議題之一是民生問題。當提到民生問題時,不可能不提及城鄉戶籍制度。自上世紀50 年代以來,中國國民被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也就是城市戶口)。兩種戶口的國民,在就業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存在極大差別,城市居民遠比農村居民來得優越。因此,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大焦點,就是解決城鄉戶籍制度。廢除,抑或保留,各有利弊。
好,問題來了。
如果老師沒有對同學講解城鄉戶籍制度,只是泛泛而論民生問題,那麼這種討論不但搔不着癢處,而且同學在答題時肯定資料不足,內容貧乏,所答過短。
如果老師向同學深入解釋城鄉戶籍制度的內容、變革,當然有利於同學理解中國民生問題的癥結,但課時有限,老師在一個議題上花不起太多時間。
那麼中間落墨呢?老師只是簡介城鄉戶籍制度的內容,不深入講解這個制度的背景,這又如何?一個不為人所留意的弊處就出現了。
如果不講解這個制度的背景、不講解任何中國制度的背景,只是粗糙地介紹制度的內容,那麼很容易得出一個價值判斷的結論:中國的戶籍制度,乃至許多制度很野蠻、不公平、落後……總之很負面。
為什麼中國政府會在50 年代建立城鄉戶籍制度呢?一個往往被忽視的理由是,中國一如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一方面要面對城市化的壓力,也就是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另一方面要迅速工業化、現代化,以應付國際的政經軍事競爭。落後的城市無法一下子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和生活設施給進城的農村人口,唯有透過戶籍制度,強行將農村人口送回和限制在農村,否則城市必定會因大量無業人口而出現社會不穩。另外,工業化需要龐大資金、資源,從何而來?西方國家透過殖民和帝國主義擴張,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資本積累。中國沒有機會走這條路,怎麼辦?唯有壓縮農村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用農業和農村補貼工業和城市。戶籍制度正是這城鄉二元體制的樞紐。任何事情都其來有自,不會無緣無故建立一套看上去很負面的制度。中國歷來許多制度、措施、做法,的確為求目的(發展)而不擇手段,但背後往往包含許許多多的無奈(人多資源少、競爭大)。
不了解制度措施的背景,就妄論其是非,往往得出非常膚淺的結論。揮舞道德大棒去針砭他人,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絕對不是通識科所宣稱的高階思維。
(2011年3月28日 大公報 C03)